金牌第一:当欢呼则欢呼
我个人虽说不是每天扳着手指头盘算中国获得的金牌数量,也并没有为每一枚金牌得主欢欣鼓舞,但我还是很在意那从陈燮霞开始的1、2……46……51的。那一枚枚金牌,就是中国人看世界的一级级阶梯,每一次的攀升,我们都会感受到不同的风景。固执如我,实在找不到更“理性”的认识、更“平常”的心态,来看淡这些金牌。我们已经“富裕”到了吃一碗、倒一碗的地步了吗?
很多评论者都在讲人性,认为在金牌和健康的人之间,宁可选择后者。这样的判断十分让人感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我们能够获得这样的共识,说明我们的社会确实在发生着实实在在的变化。记者冬日那这样赞美退赛的刘翔,“他转身的一刹那完成了人生的一次伟大超越”,以为是人性战胜了金牌;只是无节制的拔高,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免伤害了一向永不言败的“翔飞人”。
既然是全人类最高水平的运动会,当然是要分出一个高下的。而竞技场上的人性,似乎也不是与顽强拼搏对立的价值。或者说,至少也包含顽强拼搏、不折不挠的精神。本届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女篮,中国体操队、举重队等等,均表现出了中国军团一以贯之的顽强斗志。以此种斗志导引,胜者固然顾盼自雄,而失败者也是虽败犹荣,同样能够赢得我们的掌声和尊重。
放眼外国运动员,无论是菲尔普斯的天才运动才能,还是美女肖恩的中美合璧体操动作;无论是博尔特的招牌性引弓动作,还是牙买加女子百米接力令人扼腕的失误……无不表现了一种顽强的拼搏精神。我们往往有一种一厢情愿的理解,总认为人家的金牌是“玩”着得来的,而我们自己的冠军则是一部苦练的血泪史——在游戏规则确定的情况下,哪一个运动员没有一部苦练的历史?
至于一些人理解的过分强调金牌第一可能会导致民族主义的担忧,我以为大可不必。作为一个凭借实力参与世界体育竞技的大国,她的国民当然有充分的理由为她的哪怕是一点点进步而欢呼、祝福。这种欢呼和祝福本身,正是一种基于百年历史的理性态度。我们努力了,我们拼搏了,我们胜利了,我们当然要欢呼。以往总是被认为是感情内敛含而不露的中国人,偶尔露一露,很正常。
更正常的是,中国的观众已经在很自然的为世界各国的运动员的精彩表现而欢呼、祝福。比如,人们是那样地喜欢那个可爱的美国小姑娘肖恩,丝毫不吝溢美之词。要知道,这个小姑娘夺走的可是中国人一贯自以为强项的金牌。还有,即便刘翔不再飞翔,我们也如此关注110米栏,不是因为史东鹏,而是罗伯斯。可见,中国人正在超越百年民族悲情,开始具有一个正常大国国民的心态。
自8月8日以来,进入“奥运时间”的普通中国人便开始在寻常巷陌为中国祝福,公交车、小卖店、城市广场上、街巷胡同里……无论悠闲还是行色匆匆,人们都在以各自的方式热烈地表达着个体的欢欣,而所有这些个体的欢欣又汇聚成情绪的洪流,为金牌欢呼,为中国金牌第一欢呼,为竞技场上不屈的体育精神欢呼。从中,我没有看到民族主义,倒是深切感受到一个民族与世界交流的热烈欢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