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8日
星期

教师眼中的尖子生毕业后
为何多是“高开低走”

本报记者 陈强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8-28    [打印] [关闭]
    福建从教37年的特级教师陈成龙老师告诉记者,他干了一辈子教育,“最遗憾和迷茫的”是“为什么自己心目中的尖子生走出校门后却多无所作为”。

    陈成龙老师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慨?面对记者提问,他解释说,由于受传统评价标准的影响,当老师的往往有这么一种思维定式:“在校学习好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一定发展得好;在校学习中等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也是中等;那些在校时学习差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也是差”。但事实却往往跟老师开玩笑,让老师的预测大跌眼镜。面对这种预测与现实不相符的现实,如果是原先并不起眼,后来却有成就的,老师自然为学生高兴;如果原先在校时成绩优秀,老师预测将来会发展得比较好或很好的学生,走出校门后却表现平平,有的甚至走上邪路,老师的心里就会隐隐作痛,深为那些学生惋惜。

    陈老师举例,自己在一所普通中学任教时碰到了这样一件事:该校一个高才生的高考成绩名列全省前茅,许多高校争着要这个考生。最后某名牌大学在录取这名高才生的同时,按这所中学领导提出的特殊要求——搭配录取了另一名考分较低的考生。但10多年后,这位被数所名校争抢的学生却表现平平,而搭配进入那所名牌大学的学生却颇有成就。

    陈成龙现在是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语文组组长。此前,他曾在小学、中学及电大任教30多年,荣获“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可谓“桃李满天下”,还写了专著《创造性语文教育》。但是,看到一些自己心目中的好学生,结果却未必如老师预测的那样有出息,陈老师觉得颇为遗憾。“比如,我教的一届初中生中,有两个学生在班上是学习尖子。一个后来虽然考上大学,但因偷窃被退学;另一个在工作中因经济问题至今不知去向。”这种“高开低走”的事实,让老师很难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

    陈老师反思说,正因为我看到一些尖子生“高开低走”、“泯然众人”,也看到了许多中等生、“差生”后来居上,所以现在我对“学生个个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对人才多规格的理念,很理解,很信奉。其实,学生的才能是多样的,有的擅长这一点,有的擅长那一方面,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长处,发展自己的长处,就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可以做出一番成就。切不可以偏概全,错误评价一个学生,扼杀人才。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它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而不是一场百米赛跑,切不可以某一短程比赛的成绩来断定竞赛的结果。

    陈老师认为,要有效防止学习尖子生“高开低走”,还要加强思想道德的教育。有一个比喻说,人的各种知识就像木桶,桶边的木板有长短,要有效增大桶的容积,就要增长桶边,特别是最短的那块板。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桶底——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桶边再长,如果没有了桶底,这个桶就无法装东西。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整好“桶底”,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学生“高分数低发展”的现象。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