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进社区效应
前来帮扶的志愿者是南昌大学志愿者协会派出的,该协会已和这个社区“结对共建”三年多了。类似的“共建成果”还有很多。
社区有了“小外援”
“孩子终于上户口了!”蔡明建很高兴,愁了几年的问题,最后还是大学生帮他解决了。蔡明建夫妇前几年收养了一个孩子,但当地计生部门一直以“尚未收到有关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规定”为由,拒绝为小孩办理入户手续。
华东交通大学法律事务部的大学生志愿者接到求助电话后,马上为蔡明建夫妇提供了《江西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材料。很快,夫妇俩就成功拿到计生办的签章。
2007年,西湖区在华东交通大学法律事务部建立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如今,基地已经为该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建立了一套“网上咨询+实地援助”的法律援助体系。
提起大学生志愿者,西湖区桃花镇观鱼村的养殖户们笑得眼睛眯成了缝:“他们年纪不大,本事可不小!”观鱼村是渔业养殖村,每年鱼病爆发时,养殖户们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
2006年3月,西湖区桃花镇与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签定了“共建协议”。大学生们对鱼塘水质抽样、化验,找到了鱼病爆发的根源:水源不足,不能及时对水体进行更换;鱼具消毒工作不到位,在泼洒鱼药时带有盲目性。
针对问题,大学生们通过办讲座、发宣传材料等方式,向农民提出了池塘定期消毒、适时加注新水等建议,并传授了详细的操作方法。要问大学生的法子是否管用,村民老周乐呵呵地说:“管用着呢,下半年还指着他们来!”
如今,江西省已有数十所高校的十余万大学生活跃在西湖区社区、村镇、田间地头,送爱心、送科技,受到了社区群众的热烈欢迎。
“我们的社区需要志愿者。”团西湖区委书记范伟成把“共建”取得的效果归功于“坚持”,他说:“12年来,历任团区委书记都坚持‘区校共建’,如今终于显现出优势。”
大学生有了社会实践基地
多年来,团西湖区委不断引进大中专院校的教育服务资源,发挥社区在城区共青团工作中的综合载体作用,精心建设了一批实践基地,并开展了一系列共建活动,在江西省率先构建起正规化、规模性的“院校送人才,社区用人才,青年长才干”区校共建局面。
2004年,西湖区率江西省之先,在辖区成立了首批“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基地”,与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江西师大两所高校建立起共建关系。
2006年,西湖区发挥区、校共青团工作优势,积极为南昌各高校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见习岗位,将省级青年文明号丁公路社会事务办和西湖区行政服务中心等打造成“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全方位支持,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基地”和“帮扶基地”。
2007年,西湖区积极引入华东交通大学法律事务服务部等高校专业法制教育资源,以区少儿活动中心师资和硬件设施为依托,建起全区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还开辟了青少年法律事务服务站等特色活动室,并定期开展法制宣传咨询教育活动。截至目前,接受教育基地法律咨询帮助的青少年及家长已近500人次,解决青少年法律个例60余个。由此,西湖区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开创出崭新的局面。
华东交通大学电器学院团总支书记刘英杰对“区校共建”感触颇深:“很多学生想锻炼自己却找不到机会,团西湖区委为我们搭了座桥。让学生去社区服务,效果很明显。有些学生刚入校时显得很幼稚,不知道怎么思考和处理问题。利用课余时间到社区锻炼后,学生到大二大三时就可以独立组织活动了。”
制度化推进区校共建
区校共建活动的开展,实现了社区与高校的对接与合作,既为广大高校学子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同时也为辖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添了活力与动力。
在共建工作中,团西湖区委协调社区和高校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明确了共建双方的责任人、联系人、活动程序和效果评定等,制订并完善了例会制度、联系会制度等系列共建制度,并坚持每年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商量、研讨区校共建活动中发现的重大问题。
截至目前,西湖区已有象山社区等34个社区先后与江西中医学院、江西师大、江西财经大学和华东交大等13所高校建立了长期正式的共建关系,共建率达全区社区总数的30%。
社区和高校联手,已组织开展了“送医下乡、共建和谐”大学生医疗志愿服务、“青春因爱而灿烂,生命因爱而美丽”助残日活动等主题活动100余个。西湖区又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社区先后开展了“青春与绿色同行”植绿护绿、“文明新风,辉映洪城”万名志愿者行动等主题环保活动50余个。为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区校双方还携手开展了经典诗文朗诵会、青年读书知识竞赛等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60余个。
今年7月,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来江西调研,在听取了范伟成的汇报后,对西湖区“区校共建”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但范伟成并不安于现状,他有自己的计划:用两三年的时间,促成所有社区与大中专院校结对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