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成了唐僧肉 多家机构博弈急救行业
据了解,贵阳市辖区人口380多万,每年因各类疾病和创伤需要急救的至少2万人次。以96999为号码的贵州省紧急救援中心和以120为号码的贵阳市紧急救援中心大约各占了这个庞大市场的半壁江山。还有一些中小医院不甘示弱,争相投钱做广告,努力使自己的热线号码传播得更广。
近几年来,96999和120在各类急救现场争抢患者的矛盾越来越突出。120说,我们是按照卫生部要求实行“属地化”管理后院前急救唯一特许服务号码;96999说,我们背靠贵州省最大最好的三甲医院,紧急救援能力最强,为什么不让我们服务患者?
原应属于公共医疗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院前急救系统,在贵阳被视为一个潜力无穷的市场,众医院均虎视眈眈,欲分而食之。医疗界业内人士说,像贵阳这样面积小而多头设置急救号码的城市,全国罕见。
120:院前急救应是公益事业
“我们的救护车有时候会跑空。”贵阳市紧急救援中心主任、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长江超说。
挂靠在市一医的贵阳市紧急救援中心,是一个拥有14辆120救护车和46个人员编制的事业单位。
江超所说的“跑空”就是救护车到了现场却没有接到患者,空车返回。有时是因为患者已经被家属自行送往医院,但更多的情况是其他医院的救护车已先一步将患者接走。大部分时候,这些都是印着96999的救护车。
以今年6月为例,贵阳市紧急救援中心共派车787次,其中跑空98次。
卫生部的规定是,原则上,一个城市只建立一个紧急救援中心(站),并以此为核心组建院前急救网络,使紧急救援中心能够有效地统一指挥和调度院前急救工作。
“120是院前急救唯一特服呼叫号码。”江超说。
据介绍,针对一些地区急救号码一度“百花齐放”、无序竞争的局面,2004年,卫生部和当时的信息产业部曾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规范院前急救机构。
但江超认为,这一纸文件在贵州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贵州省的有关部门反而在通知下发几个月后,将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贵医附院”)急诊部门升级授牌为“贵州省紧急救援中心96999”。
在公开的资料中,96999的职责是“指挥、协调和调度全省医疗急救资源,开展全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和跨省支援,必要时,与公安、消防等应急系统联合行动。”但120认为,96999与之形成的关系,并不是“指挥”、“指导”,而是竞争。因为其绝大部分急救业务都是在贵阳市辖范围内开展的。
江超说,印着不同标识的急救车在现场争抢病人的情况“经常发生”。
他认为,争抢、争设急救号码,急救热线设置不规范、多点落地、多头管理会严重影响急救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增加了应对灾害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损害政府形象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也违背了急救医学“就近治疗”的原则。“120有多个网点医院,可以随时将病人拉往最近的网点,但其他医院无论路途远近、无论病情轻重缓急,都只能拉回自己医院,这是对患者极不负责任的。”
“一个城市设置多个急救号码,不仅使院前急救不能及时到位,损害了医疗行业的形象,而且长此以往,急救人员会出现侥幸、懈怠、观望、互相等待的心理。”
“患者和家属心情急切,往往同时拨打所有想得起来的急救号码。表面上看,竞争嘛,谁来得快上谁的车。但是时间一长,跑空的次数多了,车不到位的时候、想节约成本的时候,可能会想‘反正别的车会去’。”
而这样的状况哪怕只出现一次,带来的结果都可能是致命的。
事实上,在多个医院同时竞争的现状下,院前急救服务本身已经没有利润,每出一次车,收取的车费仅8元,“比打车还便宜”。众医院看上的,是病人入院后带来的医疗服务收入。
这导致了一个十分恶劣的情况:急诊人员到了现场,往往先判断“能不能收到钱”。
“能收到钱的,拼命争抢;遇上困难群众、要靠民政资助的弱势群体,就纷纷撤离。有的撤离之前还先打电话叫我们120来。有时候,96999还会把一些收不到钱的病人拉到我们这里来。”
“院前急救应该是公益事业,要承担社会救助义务,不能引入市场竞争。”江超说。
96999:出车反应比120快,存在是必然
面对120的指责,96999反驳说,“我们的出车反应比120快,很少跑空,这是我们存在的必然。”
事实上,这个设在贵州省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的急救中心,每个月平均出车1200余次,已经大大超过了120的出车量,成为“急救医疗行业的第一品牌”。
今年7月,96999中心12层的新楼投入使用。盖楼的4000多万元中,贵州省财政只拨了200万元,其余全是由贵医附院自己投资。据称,96999急救中心自成立以来,“没有得到任何一笔政策性投资”。除了12个行政编制外,其余200多名急救医生、护士、驾驶员和指挥调度员等全都由医院自行聘用。
贵州省紧急救援中心主任助理刘龑说,不同的体制决定了96999更为灵活、机动。
“120由贵阳市财政差额拨款,出车越多损失就越大。也没有量化的指标来进行考核,急救人员不积极,出车慢、不愿出车。”刘龑说。
贵州省卫生厅医政处阮处长说,当初成立省紧急救援中心,就是考虑到全省卫生资源不足,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光靠120解决不了问题。”
刘龑给出的数字说,2001年时,贵阳每天平均的急救需求量是50至100人,但120中心却只有不到10辆车,每天的出车量仅仅4次,无法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贵阳市不能因为120无作为就不开拓急救市场。”刘龑说,“我们只把96999看成是我们医院的服务号码,我们有这个接诊能力,为什么不服务?”
与江超的“公益事业”观截然相反,刘龑认为,急救市场也应该引入竞争。
“只有一个120,势必造成垄断,引入了竞争后,病人可以自己选择去哪家医院。如果一个病人因为急救人员早到了几分钟被救活,跑空10辆车也值得啊!”
96999中心主任罗开俭说,由于110和120建立了联动机制,市一院更多地承担了收治社会救助病人的义务,但“96999不敢、也不会拒收任何一个病人”。
刘龑举例说,有一回,一名无业人员在街头昏厥,96999在接到路人电话后赶到了现场。在场的警察要求将患者送到与110联动的120处去,结果市一院拒收,“最后还是我们带回来”。
96999中心曾经做过测算,在不塞车的情况下,拉响警报的救护车到城区最边缘只需要7分钟,贵阳市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96999不需要网点医院也可以实施最迅捷的救助。
“并且,我们是贵州最大、最好的医院,我们收到了病人,往小医院送是不负责任的。”罗开俭说。
急救行业的困扰由来已久
事实上,急救中心向何处去一直是一个困扰。不仅仅在贵阳一市,在各省市的实践中都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曾有研究人员总结出全国四种不同的运行模式,但是没有一个能够完全解决现实问题的。
贵州省和贵州市“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指出,目前贵阳“托管挂靠”式的急救中心运转模式使急救病人被少数几家医院垄断,加剧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矛盾,对其他医院来说不公平,也不利于急救医学水平的整体发展。这种医疗卫生行业内的“马太效应”应引起警惕。
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龙胜利说,作为120的网点医院,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平均每年接收的120急诊病人不超过10个,且大部分是困难人群。他提出,理想的运转模式是,将急救中心独立出来,不配备车辆和医务人员,仅仅作为一个指挥调度平台,从而使网点医院全面覆盖。
不过,这种做法也不被认为是完美无缺。一些城市已经采取了相近的做法:由急救指挥中心指挥调度,可完成院前急救目标。然而,急救中心对急救医院无直接职权,难以保证院前急救质量,甚至出现工作贻误。
有学者撰文指出,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院前急救的资源投入存在较大差距,各城市院前急救的发展也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就我国院前急救可持续发展而言,存在急救立法、网络建设、培训与科研、管理运作、区域性协作、国际间交流、灾害应急救援等诸多问题。
他们认为,解决这些急救中心的问题,需要加快我国院前急救法制化进程,在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法》出台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可先出台地方性的法规、条例。同时,合理评估各地区医疗应急反应负荷,储备应急力量,使应急所需的资源配比平衡。
针对贵阳的问题,有关专家认为,不应该从性质上去打压任何一方,定义为公益而否定96999使120独霸,或者定义为竞争而嫌贫爱富不管穷人,这都有失偏颇而容易形成新的问题。政府或可考虑利用政策杠杆,在有保底规则的情况下充分调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应是上策。“即穷人有人管,而市场效率不因垄断受到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