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传统文化更自信了
“真没想到有那么多人喜欢北京四合院。”王克俊十分感叹。这座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宅院,让他感到了骄傲与自豪。
推开这座北京四合院的大红色宅门,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门口的影壁下,几尾金鱼正在鱼缸里畅快地游来游去,历尽沧桑的抱鼓石门墩儿摆在鱼缸两侧。走进小院,结着丝瓜和葫芦的凉棚搭在中央,几盏宫灯高高地挂着,显得分外喜气。凉棚下,一张青花瓷桌配着4个瓷鼓凳,还有只会说“你好”的巧嘴鹩哥在大鸟笼里快乐地蹦来蹦去。一顶大红牡丹轿、一个历经了几代人的黄包车放在院子东西厢房前面,为的是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而这两样东西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留影。
在正堂里屋,条案上摆着帽筒、掸瓶,外屋罗汉床和几把圈椅分列东西两侧,床上、椅子上都铺着带有中国红的锦缎坐垫。“真是太漂亮了!”这几乎是所有来客的感叹。
王克俊说,这是座祖传的老宅子,申请成为“奥运人家”主要是想把中国传统文化展示给外国人。
从去年9月开始,王克俊开始“重新装修”小院。“先把能住人的10间房子都装上纯木质吊顶,再请来一个有老北京祖传手艺的漆彩画师傅,耗时两个多月把檐廊上画上漆彩画,就连每间房间里的桌椅,都是特意从古典家具城淘来的八仙桌、太师椅。”而为了满足外国游客大多需要独立卫生间和上网的需求,王克俊还特意给每间客房都配备了独立卫生间和网络端口。
王克俊说,很多人以为体验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四合院必须“越旧越好”,其实这是个误解。脏乱的大杂院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并非传统的模样。“我们展示给外国人的四合院虽然全面整修过,但一定是地道的、有丰富文化内涵的。”
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天,两位法国游客、4位瑞典游客住进了“奥运人家”。王克俊特意让儿子把电视搬到凉棚下,邀请客人们到院子里,沏上绿茶,切上西瓜,在青花瓷桌上摆上点心,边纳凉边看开幕式。王克俊说,开幕式当晚她觉得特别自豪,一起看电视的外国朋友连夸开幕式太神奇、太壮观了。
“每天清早,听着院子里的鸟叫声起床,我觉得精神特别好。”瑞典房客西蒙说,他正想去置办一身晨练的行头,早晨起来在幽静的院子里,放着太极DVD,像模像样地练上几天。“我觉得自己没有住酒店是个正确的决定。”西蒙说,住在北京四合院里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回去可以向所有的朋友夸耀。
毽子、空竹、陀螺……这些北京孩子们最常玩的玩具,也成了“奥运人家”接待外国游客的体育用具。“这个空竹看起来简单,可抖起来挺困难,我学了好几天都学不会。”新西兰房客英科笑着说,他和朋友最喜欢玩的就是踢毽子,尤其是白天观看奥运比赛之后,晚上回到院子里踢几脚毽子,再在凉棚下喝点冰啤酒,感觉太完美了!
“我喜欢胡同和四合院,因为这里很中国。”西班牙女孩乌昂·乔劳特微笑着说。
来自台湾的大学生朱绮文和她的两位同学是坐着“胡同游”人力车来到小院的,朱绮文说,原来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四合院,今天亲身感受后觉得中国传统居室竟如此讲究,就像在触摸以前的历史。朱绮文说,“中国传统文化太精妙了!”
一位深爱北京历史的年轻人王寅,几天来一直“泡”在王克俊家跟老外聊天。王寅说,以前中国老百姓跟外国人近距离接触并不多,人们大多认为老外喜欢逛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其实,外国人更想了解中国普通居民的居住形态、生活状况。“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居住在四合院里的时候,感觉不到它如此巨大的文化价值,当那么多外国人、香港和台湾同胞特意来慕名探访后,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如此珍贵,如此让国人骄傲”。
王克俊说,奥运会结束后,她家大门还会常开,“只要喜欢四合院都可以过来玩儿。”
与王克俊在家里接待中外游客不同,来自北京、河北、辽宁、黑龙江等地,涉及年画、剪纸、风筝、刺绣等门类的27位民间手工艺术家,从7月27日到8月27日,在奥运村中国民间手工艺制作与展示区,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展示中华文化。
陕西华县皮影艺术家和北京皮影剧团轮番表演《卖货郎》、《三打白骨精》、《龟与鹤》等经典节目。来自马其顿的100米自由泳选手伊莲娜·波波卡观看了华县皮影《卖货郎》后,感叹道:“太神奇了!”巴西体操运动员戴尼尔·海波立还在艺术家手把手的指导下,体验了一把皮影表演。他感慨地说:“太难了,总觉得手指不够用。”
古巴女子排球队教练欧亨·尼奥对北京面塑艺术家张俊显为他孙子制作的面塑特别满意,之后又拿出自己已故去15年的夫人年轻时的照片,请张俊显参考再做一个面塑。美国男子水球队教练,称“泥人张”第五代传承人张宏岳是“最棒的艺术家”。
北京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哈亦琦,向来宾反复演示着风筝制作技艺,不厌其烦地讲述着中国风筝的历史、风筝图样的文化含义,比如“福寿双全”、“梅兰竹菊”代表什么。“我们不仅让来宾从外在形式上了解中国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技术,更要从内在文化上让友人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奥运村中国民族民间手工艺制作与展示活动负责人王锦强表示,通过展示中国民族民间手工艺,不仅为外国人了解中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让中国观众加深了解和热爱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自信!”
本报北京9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