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生力军助推中国铁路“提速”
4月11日,王远霏所在的平均年龄仅25.7岁的百人团队,完成了中国第一列CRH3动车组出厂前的最后一道测试工序。
8月1日,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正式投入运营,举世为之瞩目——时速350公里的CRH3动车组盛装亮相,将北京至天津之间的最快行车时间缩短到半小时;至今已保持良好运行1个月。
29岁的王远霏,是西南交通大学系统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2007年8月回到家乡唐山,进入中国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唐车公司)工作。短短一年时间,他便挑起了大梁,现为唐车公司调试中心列调班工程师,负责CRH3动车组调试的技术指导和出口非洲加纳动车组的调试工作。
CRH3动车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高速铁路装备,它既是奥运会配套设施——京津城际铁路的主力车型,也是将来中国高速铁路线路的主力车型。作为国内高速铁路移动装备制造基地,唐车公司承接了生产CRH3动车组的光荣任务。
该公司现有员工6000余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约占50%。参与动车组生产的年龄最小的员工,是19岁的张成林。这个去年才参加工作的车体装配工,已经成功地参与完成了12列动车组车体的生产任务。
为中国“提速”的千千万万功臣里,有一大批像王远霏、张成林这样的青年。
他们生逢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并以自己的实力和努力证明,中国的青年一代是大有作为的,他们可以登上世界最先进技术的顶峰,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培养刚刚走出高校没几年的“王远霏”、“张成林”们,唐车公司不惜成本。以动车组组装车间的铝焊工为例,培养一名合格的铝焊工,至少要经过9个月的培训,每人的总体培训成本,都在上百万元以上。目前,已有上百人在德国西门子公司接受过培训。
4月12日,公司董事长余卫平亲自驾驶动车组由试验线出发,将4对新人送到布置在调试中心厂房内的婚礼现场。为了保证350公里时速动车组的成功下线,这些员工不惜将婚期一拖再拖。
价值约两亿元的动车组,应该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婚车”;而这些默默奋斗的青年身上所体现的敬业精神,价值无法估量。
6月24日上午,唐车人亲手送出的CRH3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运行试验中创出394.3公里的时速,这是目前世界运营铁路的最高速度,也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最好回报。
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的青年群体,不仅仅只在唐车公司的生产、组装和测试等车间。
350公里时速动车组综合性能究竟如何?能否适合前所未有的高速铁路路况?来自铁科院的15名年轻的科研人员,一直在检测车上紧张地工作,甚至长达48小时不合眼。他们密切观测各项数据,由于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必须长时间盯住电脑屏幕,有时会出现头晕恶心,但他们都忍受了下来。从3月26日至7月25日,铁科院的青年精英与年长的专家们一道披星戴月,共完成CRH3动车组联调联试103个大项、两千多个分项目的试验测试工作。
8月1日,京津高速铁路正式通车当天,让中外乘客惊叹的,不仅仅是快速、安全、舒适的CRH3动车组,还有焕然一新的北京南站和天津站——这两座功能强大、服务便捷,又不失环保美观的“明星车站”,来自铁三院集团公司(简称铁三院)的设计。
和铁科院与唐车集团一样,铁三院的领导层非常重视“青年生力军”的培养,近几年也以优厚的待遇引进不少高学历人才。铁三院拥有约1600名青年员工,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技术人才要待在电脑屏幕前完成一系列设计程序,还有许多人经常到野外作业。参加京津城铁勘测项目的职工大部分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他们每年的野外作业时间6~10个月不等,在那些灯火通明的勘测工地,他们很少在晚上12点之前休息。
正是有了一线青年技术人才的参与努力,铁三院解决了首次在国内大规模铺设无砟轨道、路基首次引入新结构控制沉降、景观设计生态保护融为一体、首用高速声屏障等十大技术难题。
短短1年时间,中国铁路动车组便实现了由时速200公里向350公里的大跨越。
没有铁科院、铁三院、唐车公司等一流单位的支持,完成这一里程碑式壮举,或许还要推迟到多年以后。这些单位的青年一代,没有辜负他们的使命,他们还将创造更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