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间语文”讲述的中国故事
而讲述这个故事的,不独是组织者,不独是官方,而是所有中国人。从申奥成功,到完美举办,全社会上下同心,共同讲述了这个让世界震撼的故事。
中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完全有实力办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中国用硬实力的“官话”讲好奥运故事,不出所有人意料,包括那些戴有色眼镜看中国的西方媒体,对这一点也不会持任何异议。而真正大出一些人意料的,是我们还用“民间语文”来讲述这个故事。正是有“民间语文”的参与,这个故事才这么绘声绘色,这么精彩生动。
“民间语文”为奥运故事贡献了许多感人的情节:为胜者欢呼为落后者加油的渐趋成熟的观众文化,“鸟巢”里响起为百米飞人博尔特送上的“祝你生日快乐”,还有有梦想、有责任、有担当的“鸟巢一代”……
奥运会之前,就有舆论认为奥运会是中国走向现代性的成人礼,这话正确了一半。事实证明,奥运会固然可以作为一个“仪式”让中国与现代世界更接近,但没有现代性的中国,绝对办不出如此成功的奥运会,两者互为因果。而国家的现代性大多取决于国民的现代性,这才是大国民的真正含义。奥运期间印象深刻的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一是郎平执教美国女排,由此引发有关海外兵团回乡的探讨;二是刘翔因伤退赛后国人的反应。
郎平、栾菊杰、李佳薇等海外兵团温情回乡,之所以没有像十多年前小山智丽那样给人“胡汉三又回来了”的观感,除了她们的人格魅力外,国民的开放、包容心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次北京奥运会,既有海外兵团走出去,也有外籍兵团加盟,我们与世界接轨,不仅在体育界,经济界、文化界早就在全球化中“请进来”、“走出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时代潮流。
刘翔无疑是中国代表团田径项目获得金牌的唯一希望,他突然因伤退赛,让很多人惊讶和遗憾,但大多数国人都能理解和支持。这种理解,是对一枚可能获得的奖牌失去后的豁达;这种支持,是出于人性的关怀,竞技体育离开了人的本体,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这两个事件都受到了海外媒体的关注,并给予正面评价。但也要注意到,个别西方媒体在肯定国民观念进步的同时,一反以往分割“官话”和“民间语文”、凸显两者对立的做法,有意无意提到了国民反应是官方强加给民众,甚至连运动场上的加油声和鼓掌声也是“训练”的结果。这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误读”,因为他们骨子里认为,大国民风范是“做”出来,是给外人看的,中国民众在观念上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进步。
奥运会刚结束时,很多媒体用了这样一句话来作“总结陈词”: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这句话不会有错,但我认为,重要的是咱们自己更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在思想、观念、文化上的变化和进步。
《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上的专栏文章中提到,奥运没有改变历史,它仅仅是一个快照,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摆出最好的姿势”。是的,我们的“鸟巢”、“水立方”是最好的,我们的基础设施是最好的,我们的服务水准是最高的,我们的有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也是最好的。但有一点要明确,中国“民间语文”最好的姿势不是“摆”出来的,它是自发生成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力量的进化。这种力量包括财富的力量、传统的力量、自治和自我组织的力量,也包括思考的力量。奥运会也许只是一个“快照”,但在闪光灯亮光的那一刻,“民间语文”书写了中国文化力量再发现和再创造的故事。
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民间语文”,珍惜民间基于爱国热情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不需要“管理”,也不需要有意地“引导”,它在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中自然生成并进化——其实,北京奥运的故事,无论是“官话”还是“民间语文”,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长篇叙事中的一部分,还会有更精彩的情节等着我们去发现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