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教育|招生|职场|创业|留学|校媒|旅游|数码|汽车|生活|健康|图书|法治|博客|论坛
2008年9月2日
星期

69.7%公众担心网络反腐困于只受理不处理

67.4%公众认为要切实保护举报人信息,保证“尽其言,不获罪”
实习生 汪东亚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02    [打印] [关闭]
    日前,湖南省株洲市纪委、市监察局正式出台《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具体措施有:纪委部门成立专门机构,设立专门网页,专门举报信箱,专人查阅,三日内向信访人作出受理反馈,另外在互动论坛有“纪检监察论坛”专门网名代表纪委发言。网络反腐引起公众热议,《办法》被一些网友称为“中国网络反腐第一办法”。

    对于网络反腐,你有什么意见呢?这一举措能否开辟反腐的网络战场,让贪官陷入网民的汪洋大海中无处遁形?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益派调查公司,对全国31个省、区、市304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4.3%的公众对株洲网络反腐新尝试的态度是“要看具体执行情况”,49.9%的人肯定该举措“适应网络时代反腐倡廉的要求”,44.4%的人认为这是“网络反腐制度化的重要一步”,也有8.0%的人认为这是“作秀,起不到作用”。

    天涯论坛的一名网友对“网民全动员加上人肉搜索抓贪官”做了一番“畅想”:贪官甲刚在郊区买了一栋小别墅,就被小保姆把照片传到网上,随即贪官甲受到网友“重视”,于是常去大吃大喝的饭店被曝光,连常吃的菜单也被公布,滥用公款买的3辆豪华汽车车牌号也被公告天下,还有经手的工程项目都被一一曝光……然后公安机关顺着这些线索核对一下,派个车把甲直接带到审讯室就可以了。

    也有网友留言说:“80%的职务犯罪是通过举报发现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网络反腐,为群众举报创造了便利条件,开辟了反腐新渠道,是对传统反腐举报制度的有效补充。”

    调查显示,对于网络反腐引起热议的原因,61.3%的人认为在于“引起网友关注,增强反腐力量”;54.3%的人认为网络反腐“有可能直接和领导人对话,减少实施阻碍”;49.8%的人觉得“各级领导人越来越关注网络民意”;还有39.7%的人认为“网络举报成本低”。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所长、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寿龙说,在一些地方,信访难,举报更难,本是人民公仆的职能部门成了老百姓不能接近的“大衙门”,想要举报贪官要经过层层“官关”,一不小心还会遇到“鬼门关”,贪官在落网之前把举报人整得家破人亡的事情屡见不鲜。而网络反腐之所以受到热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建立了一条举报人到监督机关的直达通道,某种程度上消除了很多举报路上的危险障碍。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郑先生则质疑:“我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个‘圈套’?网络虽然匿名性较好,但是通过IP地址这样的方式还是很容易查到。很多实名举报最后都遭到打击报复,更不要说举报人的网络地址被外泄。要是举报人得不到保护,就等于把和贪官作对的人都扔到了‘圈套’里,一个一个都收拾干净了,那贪官就放心了。”

    南京市金陵中学教师叶海忠说:“原来反腐渠道是信件、电话或者上访,网络反腐增加了一种网络传送举报材料的举报形式。但是现在信访以及纪委反腐的机构已经够多了,都充分利用了吗?增加的网络渠道能根本变革反腐工作的开展吗?”

    调查显示,对于网络反腐,69.7%的公众担心“对于举报信息只受理,不处理”;58.3%的公众认为“网上虚假信息耗费人力物力,难以兼顾现实中的反腐工作”;54.2%的公众担心“举报信息会被屏蔽”;54.0%的公众“害怕举报信息外泄,受到报复”。

    《大连晚报》的编辑张兮兮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将一切信息放在公众可见的视野范围之内,把受理和处理信息及时公开,接受舆论监督,才能防止暗箱操作并保证处理的公正和公平。”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景鹏教授说,贪官都怕把自己置于人民眼睛之下,会想法设法阻扰反腐力量。政府部门要消除人们的疑虑,别无它法,只能用实际行动建立人们的信任,人久见人心。

    调查中,对于网络反腐制度化,有公众担心类似《办法》的出台,只反下面的小官,对同级部门不起作用。“如果平级的党政领导有问题,纪委有多大胆子去查呢?”叶海忠说。

    李景鹏教授认为,网络反腐制度建立过程中,各部门的职能整合必不可少,要真正由人治向法治转变,政策执行不能单纯依靠党内一把手推行,要实现官员换届不影响政策执行,只有通过人大、司法监督机制的介入和相互间的职能整合,才能真正走向反腐制度化。

    调查显示,完善网络反腐,73.2%的公众认为应该把受理和处理信息及时公开,接受舆论监督;66.9%的公众认为应该立法,使网络反腐制度化;67.4%的公众认为要切实保护举报人信息,保证“尽其言,不获罪”,还有39.5%的公众赞同人大监督机制介入网络反腐。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广告服务 | 建网服务 | About Us | 中青在线声明 | 媒体公约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广告发布支持
中青在线已获得从事登载新闻业务、互联网教育信息服务、网络广告经营、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京ICP证010507号,商标注册证
频道导航: 首页|新闻|教育|招生|职场|创业|留学|校媒|旅游|数码|汽车|生活|影视|健康|图书|法治|博客|论坛|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