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4日
星期

唐山地震后,她从截瘫患者成为“女篮一号”

本报记者 滕兴才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04    [打印] [关闭]
    再过几天,北京残奥会即将开幕,对于河北省女子轮椅篮球队队长、唐山人李冬梅来说,残奥会并不是一段美好的记忆。在2000年悉尼残奥会上,李冬梅获得女子铁饼F54级比赛金牌,但由于医学分级的变动,金牌随即被取消。残疾人选手在赛前先接受身体功能测试,但医学分级官员还要看选手在热身训练和比赛中的情况最后确定医学分级。李冬梅在赛前虽然被划为F54级,但在比赛中,医学官员根据她腰部的功能将她划归到伤残程度较轻的F55级,她的成绩因此无效。

    然而,这位32年前唐山大地震致残者,仍然愿意讲述她从重度截瘫到世界冠军的经历,来鼓励因汶川特大地震致残的同胞。

    “体育女兵”的梦破灭了

    今年45周岁的李冬梅,唐山大地震那年只有13岁,刚刚上初一。

    32年前地震发生时,李冬梅正和妈妈、哥哥、妹妹在家里。感觉到地震,李冬梅马上从炕上跳下来,往门口跑。但没等她跑出房门,就被3块3米多长、60多厘米宽的水泥楼板砸倒了。其中两块板子砸在头上,一块打在腰上,李冬梅当场昏了过去。幸运的是,倒塌的门框为李冬梅和哥哥支出了一个狭小的空间。

    十几个小时后,两人被同学的家长、爸爸的工友救了出来。李冬梅的头被砸出了一个坑,满脸是血,内脏也出血了。后来李冬梅听说,救她出来的人从破损的缝纫机上扯下一块布,裹住了她的头。当时现场只有一瓶水,很多人觉得李冬梅喝了也没用,但是一位同学的爸爸还是坚持喂了她几口水,没想到李冬梅最终活了下来。但是,妈妈和妹妹不幸遇难了。

    李冬梅轻度昏迷了3个多月,一会儿清醒,一会儿又昏过去。等到地震后4个多月李冬梅完全清醒过来的时候,她问医生的第一句话是:“我还能上学吗?”医生告诉她:“可以,不过神经恢复很难,可能很慢,但也可能出现奇迹,一下子恢复很快”。“那是他们在安慰我。”李冬梅说,她当时就已经知道,自己上不了学了。李冬梅很伤心,“我的学习一直很好”。

    当李冬梅发现自己的双腿已经没有感觉的时候,她感到的是绝望。医生诊断她重度截瘫,肚脐以下神经没有感觉。“我的‘体育女兵’梦完了。”李冬梅说。

    1米63的李冬梅地震前是校女子篮球队主力。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李冬梅就在校运动会上打破了唐山市小学生跳远纪录。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那时候就想穿一身绿军装,梦想当一名“体育女兵”。

    哭过之后想,自己毕竟还活着

    地震前,学习成绩好、体育运动成绩又突出的李冬梅在同学们眼里一直是一个“骄傲的公主”。而如今她“却突然连最基本的行走能力都失去了”,开始了轮椅上的生活。

    从地震后建起来的临时医院兼疗养院,到被转移至河北邢台的截瘫疗养院,再回到新建的唐山截瘫疗养院,从地震后直到今天,李冬梅一直住在疗养院里。从1976年到1985年的10年间,李冬梅整日待在疗养院里,很少有机会走出疗养院的大门,看看外面的世界。

    “那时候常常控制不住自己,就摇着轮椅到疗养院的大门口,看看马路上的汽车、自行车,还有走路的行人,很难过。”李冬梅说,“特别是以前的同学来看望我的时候,自己觉得特别难过。”这时候,昔日“骄傲的公主”总会大哭一场,想妈妈,想妹妹。

    “可是几个月之后,每次哭过自己就想,我毕竟还活着。”李冬梅说。

    渐渐地,李冬梅开始按照医生制定的康复计划进行训练。“那时候就觉得想练”,李冬梅说,“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是希望自己的身体能好一点,能到疗养院的外面看一看。”

    从1976年冬天开始,无论寒暑,李冬梅每天早晨5点起床,练习站立,练习靠甩胯来移动身体。练一个小时休息一个小时,每天都要练习五六个小时。根据恢复的情况,她不断地改变站姿、移动速度和甩胯幅度,“摔倒是再经常不过的事儿”。

    “我感谢邢台截瘫疗养院的护士阿姨,一辈子感谢她们。”1977年到1981年,李冬梅一直在邢台截瘫疗养院进行康复训练。“为了避免膝盖往后反锁,影响甩胯前移,要靠长时间站立来纠正。站立的时候,需要有人用膝盖帮我把反锁的膝盖向前顶过来,所以,常常是我站一个多小时,在后面顶的护士阿姨也要顶一个多小时。她们要用一个膝盖支撑我整个身体的重量,每天就这样陪我练习,真的比我还累。”

    训练的效果其实并不显著,但是李冬梅和其他截瘫病人相互鼓舞:“总比不练习好一点。”

    大地既然重新塑造了另一个我,就以另一个我重新屹立在这个世界上

    艰苦的康复训练一直持续到1985年年底。1985年夏天,第一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李冬梅是1985年秋天得知的消息。这时候,昔日的小丫头已经长成了大姑娘。李冬梅本能地猜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参加残疾人运动会?

    很快,李冬梅的猜想变成了现实。1985年入冬,疗养院院长宣布,要从疗养院的残疾人中选拔一部分参加唐山市路南区的残疾人运动会,以后还会选拔去参加唐山市残疾人运动会、河北省残疾人运动会,甚至代表河北省参加定于1987年夏天在唐山市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

    李冬梅高兴坏了。“当时就有一种直觉,觉得自己是不是又可以圆小时候的梦想,当一名运动员了。”李冬梅说,“虽然不能当一个‘体育女兵’,但是当一个运动员也不错。我喜欢运动。”

    李冬梅报名了,她一口气报了4个项目:竞速轮椅100米、竞速轮椅400米、标枪、铅球。

    由于报名的人太多,疗养院要举行选拔赛。赛前没有人组织训练,李冬梅和疗养院其他病人就开始自己组织练习,“训练比康复训练艰苦得多,但也有意思得多”。

    练习竞速轮椅时,因为没有像今天这么先进的专用比赛轮椅,就用普通的生活轮椅,甚至自己做的四轮车。当时也没有水泥地,就在土道上跑来跑去。练习铅球的时候,护士的第一句话是“别把脚砸了”。练习标枪用的是医生找来的竹竿。扔出去后,有时候护士会帮着捡回来,有时候自己猫着腰够着捡起来,“因为不会用力,扔不远”。“后来大家就学会了,一对一对的,你扔过来我帮着捡,我扔过去你帮着捡。”李冬梅呵呵直笑,“那些日子的生活气氛真好,根本没想谁得第一名,谁得第二名,就是开心,真开心。”“我告诉你,直到去区里参加比赛,很多人才第一次看到标枪长什么样。结果投标枪的时候,好多人都不知道标枪哪头该冲前,哪头该冲后。”李冬梅哈哈大笑。

    从疗养院的选拔赛,到区运动会,从唐山市运动会,到河北省运动会,李冬梅每次都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晋级。1987年5月,为了备战8月份将要在唐山举行的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李冬梅第一次参加了系统的训练。

    训练在唐山体育场进行。唐山体育场距离唐山截瘫疗养院有两公里远。每天早上7点半,李冬梅就摇着轮椅从疗养院出发,8点钟赶到体育场训练,中午11点半摇着轮椅回到疗养院吃饭、休息,下午1点半赶到体育场进行下午的训练,晚上5点钟再摇回疗养院。“每天训练7个小时,在路上就要练两个小时。”李冬梅说。

    为了练习铅球,李冬梅想出了好办法。“用尼龙绳织了个小网兜,兜住铅球,再用一个绳子拴在手腕上,这样扔出去就不用麻烦别人帮我捡回来,我自己一拉绳子就回来了。”

    训练最苦的还是竞速轮椅。因为比赛项目的调整,李冬梅代表河北省队参加的竞速轮椅项目从原来的100米和400米改成了竞速轮椅800米。“现在竞速轮椅运动员都有手套保护手,那时候根本没有。”李冬梅说,当时为了提高速度,教练给轮子缠上了电工用的黑色绝缘胶布,“我就用手推轮子,刚开始的时候手上全是泡,全是血,那也不管,缠上绷带继续练,最后都磨成了厚厚的茧子。哥哥嫂子来看我的时候,我就怕他们看见我的手。”

    因为当时唐山体育场里训练的人太多了,竞速轮椅的练习后来被安排在体育场外面。“不是绕着400米跑道练,而是围着整个唐山体育场练。”李冬梅说,“在体育场里面跑一圈400米,在体育场外面跑一圈至少800米,里面的路面也好,外面就是普通的水泥路。”李冬梅每趟都要练两圈,“每天要练好多趟”。

    练习竞速轮椅的时候,李冬梅甚至连水都不敢喝。“在运动的时候,我的大小便有时候会失禁。”李冬梅说,“怕影响训练,也怕别人看到不好意思”。李冬梅那时候已经是23岁的大姑娘了。那些天,她都是趁中午回疗养院吃饭的时候喝点水,“训练的时候看别人喝水,都馋得不行”。

    “这样的训练对健全人来说强度都很大,对我这样的重度截瘫,更难。但是我坚持下来了,因为我有‘秘诀’。”李冬梅说。

    记者问李冬梅:“你的秘诀是什么?”

    “其实就是一句话。我不断地告诉自己:‘大地既然重新塑造了另一个我,就以另一个我重新屹立在这个世界上。’”李冬梅说。

    我可能真的老了,但我的心还没老

    李冬梅的辛苦没有白费。在1987年8月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李冬梅夺得了那届运动会产生的第一块金牌:女子竞速轮椅800米金牌。随后,李冬梅又接连获得了铅球和标枪两个项目的金牌,外加一个乒乓球女子单打第三名。

    李冬梅获得了组委会颁发的280元奖金。她给爸爸买了一个半导体收音机,给哥哥嫂子都买了礼物,但是什么也没给自己买。

    接下来,李冬梅开始代表中国去国外参加比赛。1989年到加拿大参加竞速轮椅国际前40名邀请赛,获得冠军。随后,随着国际比赛项目的调整,李冬梅开始主要练习铅球、铁饼、标枪三项(合称“三铁”)。1994年,参加在中国举行的远东及南太平洋国家残疾人运动会,获得了这三个项目的金牌,成为获金牌最多的运动员,被比赛组委会授予“特殊贡献奖”。1999年,在泰国曼谷参加了远东及南太平洋国家残疾人运动会,获得铅球和铁饼两个项目的冠军和标枪项目的第三名。

    “看着五星红旗在异国他乡升起,而且是因为自己的努力,我特别激动。”李冬梅说,“我虽然残疾了,但我还可以为国争光。”

    从2005年开始,李冬梅离开练习了十多年的“三铁”项目,参加了刚刚组建的河北省女子轮椅篮球队,并担任队长。当时已经42岁的李冬梅作为队里的主力,每场比赛都要在场上从头打到尾,4节比赛40分钟,1分钟也歇不了。

    现在,李冬梅还担任着篮球队的队长。已经45岁的她是队里年龄最大的,比第二大的队员还要大19岁。当那些小姑娘泄气的时候,李冬梅就给她们打气。

    “大家都管我叫‘大姨’。”李冬梅哈哈大笑道,“每次听到她们叫我‘大姨’的时候,我就想我可能真的老了,但我知道,我的心还没老。”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