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8日
星期

新疆拯救巴音布鲁克草原

龚怀山 傅翔龙 本报记者 刘冰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08    [打印] [关闭]
    我国第二大草原、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正面临变“秃”的危险。为了拯救这个美丽的草原,一项“人畜下山来,绿色留高原”生态移民工程正在新疆展开。

    巴音布鲁克草原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西北天山中段南麓,总面积23853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达2625万亩。著名的国家级天鹅湖自然保护区就在这片草原之中。

    巴音布鲁克草原是新疆重要水系的源头,有“新疆的水塔”之称。

    近年来,受超载过牧、持续多年干旱少雨以及蝗虫鼠害等因素影响,巴音布鲁克草原呈现出牧区贫困化的发展态势。

    一项来自新疆农业大学的专家调查表明:巴音布鲁克草原全年理论载畜量为113.66万只绵羊单位,而实际牧放牲畜为253.08万,超出一倍还多。

    据了解,巴音布鲁克草原退化草原面积高达到457.20万亩,占牧区总面积的67.3%,沙化面积达32.93万亩。小尤尔都斯草场退化更是达到了243.31万亩,占这个牧区总面积的81.9%。

    巴音布鲁克草原退化变“秃”的形势,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批示:“解决巴音布鲁克问题的紧迫性已经是火烧眉毛,应早定措施,早下决心。”

    近年来,国家立项投资上亿元实施《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治理与恢复》工程。从2006年开始,巴州加大整治力度,核定载畜量,限定放牧时间,上山羊群实行“通行证”,成功减畜35.49万只绵羊单位,初步缓解了草场超载的现象。

    同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巴州实施“人畜下山来,绿色留高原”生态移民工程,州、县多渠道筹资上千万元,在平原农区兴建了120套抗震安居房,将山上特困户搬下山来集中安置。

    为能使移民“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巴州实施探索“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并举”的移民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一年多来,由于各项措施的落实,加上去年春天的降雨量较多,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开始转化,部分草场牧草平均长高10厘米。

    据了解,在这项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要从山上生态移民1400户,6738人到农区,减畜139万只绵羊单位。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