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一个“多看”你的机会
想起我当红娘的一次经历。我是女方线人,朋友是男方线人。看他们迟迟没有进展,我打电话给朋友:“那女孩可是人尖,一堆人在后面候着呢!”朋友不急不徐:“没到时候吧。”“都很忙吧。”又过了一个月,和朋友吃饭,我声讨:“你那牛粪怎么回事,我这儿鲜花可等着呢!”朋友回:“什么世道,牛粪不急鲜花都急了。”
玩笑过后,停下来想,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倾向——觉得自己的朋友无可挑剔,别人都是高攀。
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越是身边的人越觉得赏心悦目,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多看效应”,简而言之,看得越多越觉得喜欢。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就类似的现象做过一个实验:
他向参加实验者出示一些人的照片,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只出现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与人们惯常以为的“喜新厌旧”相反,多看的次数反而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无怪乎,我们都觉得自己的朋友是“极品”,而不熟悉的别人都属“残次”了。
人际交往中,如果你足够细心,可能也会发现,那些人缘很好的人,往往很会利用“多看效应”,他们善于利用机会接触对方,提高彼此的熟悉度,继而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读大学时,系里有一个八面玲珑的女孩,人缘好得让人羡慕。可以说,系里的每个人,无论男女,她都很铁。后来发现,她的秘诀就是“串门”,经常到各个寝室串,几乎和每个人都和她聊过天,谈过心,逛过街,出过门,男生那边,也是常客,打牌,唱k,从来没少过她。好处是,不管什么选举,她的票数总是遥遥领先,用当时的话讲,就是群众基础极好。
今天想来,她可是将“多看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有人曾经就做过这样的试验:在大学里随机找几个寝室,发给她们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可以以品尝饮料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互相走动,但见面时不得交谈。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评估她们之间的熟悉和喜欢的程度,结果发现:见面的次数越多,互相喜欢的程度越大:见面的次数越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欢的程度也较低。
所以,作为大学生,如果你想改善自己的人缘,不妨多在寝室间走动一下,即使只是露个脸,借瓶开水,换本书。在这些细节的来来往往中,就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人际吸引力,也获得了你所期待的群众基础。作为职场人士,埋头苦干也并非明智之举。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遇事逃避退缩,只会让你的职业发展之路止步不前。
简单地,看看身边,经常与人聊天,拉拉家常,带点小礼物的同事,是不是人缘要好许多?经常在领导身边出现的人,是不是往往比较讨领导欢心?当然,不是鼓励溜须拍马,露脸也要讲技巧,比如吃饭时的礼貌招呼,电梯里的寒暄问候,会议上的相视一笑,某次活动中的出色表现……只要你不再低头走过,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当然,“多看效应”并非万能钥匙。它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应要好,即给人的第一印象不是很差,如果第一印象就很差,那么见面越多就越惹人讨厌,“多看”反而让人“多厌”,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一切的前提,还是认清自己,理顺了,再拿给别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