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后 为何怀念黑泽明
说黑泽明是亚洲近代最伟大的导演,相信投赞同票的人一定不会少。自1943年导演《姿三四郎》一举成名后,黑泽明在他50年的电影生涯中,留给世界和自己的,是近30部电影和包括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在内的30多个奖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罗生门》,东瀛风情最浓烈的《七武士》,史诗般的《乱》,寓意深远的《梦》……这样一个人辞世十年后的今天,有多少人还记得他?
近日,在新浪网上一项“你认为黑泽明对全球影坛影响最深之处”的调查中,高达50.52%的观众选择了其“对人性及社会的关注”。黑泽明留给我们的已不仅仅是一卷胶片和一段画面,更重要的是他播撒了一个电影人对命运的思考,这一主题也贯穿着黑泽明的电影创作。正是他铿锵有力的质问,激励我们前行。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黑泽明的成名作《罗生门》,影片独特的思维和叙事语言所构成的影像,让世界叹为观止。影片中四人各执一词所带来的困惑,尖锐剖析且无情曝晒了人性最深处的劣性——即便到了死的时候,人也不会放弃虚伪和掩饰。
电影里说:“哪里有软弱,哪里就有谎言。”
广告人叶子直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观看《罗生门》时的场景,那是大学期间在一堂社会学课上老师给全班同学放映的,“我当时一下被震撼了,导演对人性的刻画显得那么真实,又那么残酷。”
从那以后,叶子开始疯狂搜集有关黑泽明的作品和资料,并且几乎是在一天里看完了他最精华的几部电影,然后义无返顾加入了“黑迷”阵营。“黑泽明几乎每一部电影都在叩问这个社会,从《梦》里对战争和人生的思考,到改编自《李尔王》的《乱》里对人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暴露,即使在最富西方娱乐色彩的《七武士》中仍充分流露着黑泽明式的人道精神,他对社会的愤恨以及对弱者的同情。”叶子说。
“先揭露人性中恶的泛滥,但又不忘告诉我们善的存在,让人从绝望的缝隙中瞥见一丝希望。”网友“小灯”这样评价黑泽明。
青年导演陆川也清楚地看到黑泽明的良苦用心。陆川曾如此表示,“在他的电影里始终有一种关爱,有一种文学精神,使他能够承担日本电影的希望。”
黑泽明曾说,电影是美好的。或许他所指的“美好”,正是陆川所解读到的。
但和所有大师一样,他固执的作风和犀利的质疑也招来众多非议,尤其是在他的祖国。大四学生潇然很早就是黑泽明的铁杆儿影迷了,但直到去年作为交换生前往日本读书一年后,他才对黑泽明有了更深的认识:“事实上,黑泽明当年在日本的地位远没有他在国际上叱咤风云般显赫,这和我原来的想象大相径庭。他一度被诟病为了迎合国际观众的口味,而过多地将日本社会的阴暗暴露给西方,这种思维直到现在依然存在。”
潇然说,在如今这个泛娱乐化的年代,黑泽明的黑白影象和那粗糙的音效已经不再吸引人,但他看待问题的深度、广度和远见仍是电影史上的一道标杆,作品里流露出的精气神和主题也永远发人深省,不会过时。从这点看,黑泽明在当代尤其珍贵。
可能是对人心洞察得太过透彻,又或是《罗生门》带给自己的影响之深,黑泽明在鞭挞人性弱点的同时对自己也是近乎苛刻,在他晚年所写自传《蛤蟆的油》的末段,他的一番反思让人肃然起敬:“我写的这个类似自传的东西,是不是真的老老实实写了我自己呢?难道不是同样没有触及丑陋的部分,把自己或多或少地美化了吗?”
拥有如此胸襟与气度,也就不难理解,当80高龄的黑泽明站在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领奖台上时,他保持着那份一贯的谦逊,“我已经拍了60年电影,但我仍旧不知道该如何拍电影……我会一直学习下去。”
黑泽明是一个地道的日本人,但他无疑已经属于全世界。因为他对全人类内心的挖掘和对普世价值的不息探索,因为他的坦诚和对电影事业的执著。
十年之后,我们依然记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