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9日
星期

警惕教师节中秋节沦为送礼节

郭之纯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09    [打印] [关闭]
    时令去夏入秋,中秋节与教师节、国庆节等很受重视的几个节日便接踵而至。频密的节庆活动中,花样百出的送礼热潮,蔚为一景。

    送礼主要集中于中秋节和教师节。由于这两个节日一般都相距较近,每年这个季节送礼风都不期而至:有商家不遗余力的广告宣传,有亲朋好友言之谆谆的嘱咐提醒,近年来还有不少人在网上晒出礼单,如今年就有人晒出令人瞠目的“尊师出境游”。这让人不得不意识到:过节,就一定要送礼,甚至有“礼越重越好”的倾向。

    于是,与节日气氛如影随形的,是某些不会送礼、不想送礼或送不起礼者的无所适从乃至烦恼无边;甚至有许多的收礼者也同样身陷困惑。因此,相关讨论越来越多,比如,教师节送礼成风会不会折损了师道尊严?过于重视“月饼”是不是淹没了中秋文化?……然而颇具悖论意味的是,送礼风却是一年甚于一年。造就如此“悖论”的世道人心,颇值玩味。教师节的送礼风,隐喻出对教师职业认知的世俗化乃至市侩化的问题,或还有教师地位和待遇的现状;中秋节的“月饼”热,则透露出节日文化的核心价值被不断矮化甚至篡改的现实。

    愈演愈烈的教师节送礼风,不是一种偶然形成的现象,也不能完全归咎于“送礼经济”的诱导。之所以特别重视给教师送礼,可能是出于一种恐惧,怕别的家长都送礼而自己独缺,孩子受冷遇;但也有人确实是出于内心对教师的尊重、感恩或体恤。

    在这种虚实难辩的礼敬中,教师的职业尊严遭遇了考验。如果此“礼”很真诚,则无论收受与否,都是一种值得自足的职业荣耀;否则,便是对该职业某种程度的羞辱,因为这相当于将教师的职业良心当做了可以收买的商品。是故,教师节之送礼风,于该职业尊严的维护,或是一种难以承受之痒。

    中秋节的送礼与教师节有所不同,虽然两者很多时候都是难以区分开的。说起来,中秋节的送礼风可谓源远流长,只是近些年来才渐渐地简直沦为恶俗。形成如此情形,既因为雅致的节日文化的衰落和退位,也因为商业文化的暴力侵蚀。

    中秋节原本是一个极其“文化”的节日。首先,其具有典型的审美性;其次,这一被称为“团圆节”的节日,是亲情文化的一个标本;再有,人们拜月祈月,也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星空的向往。

    然而,眼下的中秋节与相应的文化传统正渐行渐远,文化魅力日趋式微。比如很多人没有了吟诗赋月的能力;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也使得亲情维护不再特别看重节日团聚;科学的发展,更使得人类对月亮的敬畏和神秘感慢慢减退。恰在此时,商业文化汹涌而至,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在商业暴力的挟持下,包括中秋节在内的许多节日不再“文化”,却沦为了商业促销的由头,异化为借以兴市的“壳”,从而被注入了越来越直接的拜金气息和功利主义,嬗变为吃喝节、购物节、送礼节等。

    两种送礼,都折射出人际交往中渐具普遍性的功利倾向。一方面从理念上坚决反对送礼,一方面自己却不敢免俗,凸显诸多国人精神天平的失衡。当然,这可能与国人接触市场经济不久,消费心态还不尽成熟有关,或与社会转型期的功利心切有关。不过,无论如何,许多国人身陷如此“分裂”状态,折射出的社会风气引人深思,折射出种种道德文化乃或制度建设,尚任重道远。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