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最好,却是相对好的选择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中、东部地区,在撤乡并镇重新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时候,也四方筹集资金,在中心地段新建了不少像模像样的高标准寄宿制学校。“蒙阴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些地方官员的眼中,这是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创新之举。
在农村建造寄宿制学校,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吗?或者说,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唯一出路吗?
很多教育工作者不以为然。对于久居城市的我们,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状况,真的还多处于一种想象之中。
我们会认为,按照现代的教育理念,儿童在成长期最需要的是父母之爱,最需要获得的是一种人身安全感。远离父母、远离家庭的寄宿制很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恐惧、孤独等众多心理问题,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隐患;
我们会认为,对未成年的儿童而言,最好实行就近入学。从世界范围来看,小班化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没有必要把学生都集中到寄宿制学校上去,那样反倒可能会失去老师的关注;
我们会认为:将学生集中到寄宿制学校上学,毫无疑问会大大增加生活成本。在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新的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对那些贫困家庭来说可能意味着雪上加霜,将会导致更大的贫困……
学生对寄宿制学校的感觉究竟如何?在寄宿制学校任教、工作的老师、校长又是怎样看待这样的学校?家长们的看法一致吗?
当我带着种种疑问到数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做调查时,得到的肯定性意见是我未曾想到的。
我听到了办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若干好处。
首先,寄宿制学校大大增加了孩子的安全系数。在农村公路奔跑的,大多是被淘汰、被报废的车,不少司机缺乏严格正规的训练,这些“马路杀手”经常让往返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低年级学生遭遇车祸的侵害。
此话并非虚言。在山西临县碛口镇街道小学我认识的三名五年级女生,竟有两名都遭遇过车祸。一个叫白艳宏的女孩脖子左侧的锁骨被生生撞断,安上了固定的钢钉;另一个叫林磊的女孩,头的顶部被撞开,几处缝针。老师们说,“自从办了寄宿制学校以后,学生一般以两周为一个单元,在学校上10天课,放假回家4天。学生多数时间在校内,减少了因为上学独自在公路上跑来跑去的机会,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大大降低。”
寄宿制学校的出现,让许多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全国妇联进行的一项专项调查表明: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14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有4000多万,他们大多数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由于没有父母的照顾,不少七八岁的小孩子只得自己弄饭吃,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有的事。而寄宿制学校设有专门的食堂,有专门的老师照料生活,有正常的作息安排,不能说吃穿能有多么好,但解决温饱还是没有问题的。学生成长时期所需的基本营养、正常的学习生活都能得到保证,这比自由“放羊”要强多了。
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不仅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极大地改善了师资力量。寄宿制学校的建校地点一般都选择乡镇的中心区域或交通便利的地方。工作条件的改善,吸引了不少年轻的老师来任教。2007年,临县面向全省公开招聘了400多名教师到寄宿制学校任教,这些老师的专业不仅有语数外的,还有音体美、计算机的。随着年轻教师的到来,学校各门课程无论主课副课都开全了,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也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了,学校的校园环境、包括教室布置也都变得美丽了。校长高兴地说,“这为我们农村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
另一个让人欣喜的消息是,寄宿制学校使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吸引了不少学生“回流”读书。
碛口镇寨则山寄宿制小学原是当地一所普通学校。为了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不少家庭纷纷花钱把孩子转到中心城市、转到重点中学就读。学校一度只剩下两三个老师,二十来个学生,几乎要关门。
自从改为寄宿制学校以后,国家投资整体改造了校舍,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现在经费到位、教师到位,办学力量明显加强。这两年,选择到寨则山小学就读的学生,从学前班到毕业班,竟然多达300多人。一些放假回家的学生常常迫不及待地主动提前回校,相比寂寞冷清的乡村,孩子们觉得“学校的同学多,生活更有趣、更快乐”。
目前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不能说没有困难,也不能说不存在问题。但是,任何事情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处于人口急速流动的中国社会,农村寄宿制学校不能说是最好的选择,也不能说是一种唯一选择,却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最起码解决了转型社会中部分适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难题。看来,如果总是以城市人的眼光、以超阶段的眼光、以纯粹的理想主义的眼光来评价现时段的一些问题,往往不切实际,结论也未必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