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9日
星期

她们在自行车赛道上找到人生的支点

本报记者 慈鑫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09    [打印] [关闭]
    中国选手叶娅萍今天中午夺得北京残奥会女子自行车500米计时赛(LC1-2/CP4级)银牌,并打破世界纪录。谁能想到,没有左小腿的叶娅萍几年前连坐自行车都会感到恐惧。

    叶娅萍曾经是一名田径运动员。2000年,一次车祸夺走了她的左小腿。后来,在当地残联的帮助下,叶娅萍进入残疾人运动队。

    叶娅萍刚刚成为一名残疾自行车运动员时,心情极其复杂。她不愿生活在哀伤中,希望运动生涯能够继续。同时,伤残又让她感到极度自卑,害怕尝试全新的挑战,更不愿意在比赛场上公开露面,让观众看到自己残疾的身体。

    叶娅萍的教练施金凤说,很多残疾运动员在最初走上运动场时,都同叶娅萍一样,瞻前顾后、信心不足。

    培养残疾运动员,首先要让他们打开心扉,重获自信。残疾运动员初学骑自行车时,一般会有两个健全人在身边保护,施金凤说:“如果他们能安全、顺利地把自行车骑起来,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大大提高,随后,他们才会主动去尝试骑得更稳、更快。”对于绝大多数残疾运动员来说,自信心的建立都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在残疾运动员的训练、生活中,教练员的开导、鼓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施金凤记得,叶娅萍刚进队时,连去食堂打饭都躲躲闪闪。“因为怕见人,她们恨不得天天待在自己的房间里。”施金凤回忆说,“我经常与残疾运动员谈心,告诉她们,如果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生活怎么可能有希望呢?虽然身有残疾,但那只是身体的某一部分。我要求残疾运动员树立信心,我对他们说,身体的残缺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有限的,残疾运动员完全可以做得很好。”

    为了增强残疾运动员的自信心,施金凤专门从上海自行车队“借”来了几名优秀男运动员给她们当陪练。

    “他们来了之后,我们队的残疾运动员就炸开了锅。叶娅萍就曾说,我们怎么可能跟得上他们?”施金凤说,“我鼓励队员说,如果你们能跟上这些身体健全的男运动员,你们还有什么做不到呢?”

    “当然,我事先已经跟这几名男运动员进行了沟通。”施金凤告诉记者,“第一,不要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些残疾运动员,她们吃的苦比健全运动员更多,要尊重她们。第二,残疾运动员的顽强精神是值得健全运动员学习的,要珍惜与她们相处的机会。”

    从一开始的扭扭捏捏,到后来学会与健全人融洽相处,在与健全运动员的合练中,施金凤的几个弟子一点点地找回了自信,尽管过程极其漫长。施金凤介绍说:“有些残疾运动员适应环境、恢复自信的能力很强,1年左右就能完全克服自卑和胆怯,但也有一些残疾运动员要耗时3年左右。”

    “这和残疾运动员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施金凤说,“中国残疾人事业在最近20年才得到高速发展,因此,很多残疾人的成长环境并不好,社会上对残疾人也有很大的偏见。尤其是他们的家长大都较为悲观,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残疾人的自卑感更严重,建立自信就需要较长的时间。”

    “在残疾人运动队中,教练员的首要条件是爱心和耐心,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和鼓励残疾人运动员,让他们重建对生活的信心。”

    残疾运动员对自己有了足够的信心,才谈得上提高运动成绩。在北京残奥会上,激烈的竞争场面比比皆是,可见,残疾运动员对冠军的渴望并不亚于健全运动员。为了取得最好成绩,残疾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付出了远高于健全运动员的代价。施金凤介绍,“我们的训练方法和强度一点都不逊于健全人运动队。”

    “付出与收获成正比,竞技体育的规律对于健全人和残疾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说到弟子在训练中的顽强,施金凤忍不住流下了泪水,“拿叶娅萍来说,她没有左小腿,必须戴着假肢。残肢与假肢的接触面常常因摩擦而损伤、出血。由于假肢内部是一个密闭空间,汗水无法发散,一堂训练课或一次比赛后,叶娅萍假肢里积存的汗水都能倒满一个水杯。”

    施金凤擦着眼泪说:“我心肠一软,就想给这些队员放假,但她们都不愿放弃。我也知道,她们经常因为训练的严酷而哭鼻子,但第二天一早,她们又能准时参加训练。”

    作为一名既带过健全人运动队,又带过残疾人运动队的教练,施金凤说:“一旦残疾运动员有了自信,有了对成功的渴望和对挑战自我的决心,他们就和健全人一样勇于拼搏。所谓‘两个奥运一样精彩’,在我的理解中,也包含着这样一层意义。”

    本报北京9月8日电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