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忙着为减税高兴
当此股市下滑、楼市式微、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微观经济增长遇阻之际,无论是针对企业还是个人的减税措施出台,无疑是顺应民意、拉动内需、提振经济之善举。然而,笔者想说一句:先别忙着为减税高兴。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减税一定会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使减税的幅度、减税的效果大打折扣。就在媒体公布中国的财政收入今年上半年增速惊人,是同期GDP增速的三倍之后,8月25日,国家统计局给7月份的税收亮起了“绿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323.25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9.3个百分点,比今年上半年回落了19.7个百分点。13.8%的税收增长率仍然高于同期GDP的增速——也就是说,国民创造产品和服务的增长速度仍然低于税收收入的增长,绿灯却已早早亮了。但转念一想又释然了,在中央财政向大城市倾斜、向权力部委集中的现实状态下,一旦减税,那些年底突击花钱的部委一向大手大脚惯了,如何能够适应“过几年紧日子”的生活,其向中央财政施加的压力,可想而知。
其次,一旦减税措施实施,地方上的税收就会减少很多,因此,地方政府必然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渠道增加非税收入,从而进一步加重地方企业与个人的非税负担。众所周知,在1994年中央和地方税收分成改革以后,大部分税收所得被中央拿走,地方税收收入严重入不敷出。这也是造成地方政府借土地牟利,并使房价企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此次减税之后,个别地方的公路是否收费突然提高、民众买房的成本是否会进一步增加、企业是否会遇到更多的检查、某些贷款的发放是否附带更多条件,都是难以预测的变数。
再次,减税如果不辅之以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支出的增加,其效果难以乐观。中国的内需始终难以拉动,不仅仅由于大多数国民手中没钱,还由于一些重要的公共服务缺位。只有在减税之际进一步完善社保等公共服务,使得国民花钱再无后顾之忧,消费才真正成为拉动经济的马车之一。假使公共服务仍将由地方政府而非中央政府承担,依然维持“资金向上流动,事权向下流动”的格局,那么减税之后,地方政府在承担更多责任的同时也必将面临更尖锐的收支矛盾。然而,到现在为止,我们并没有看到财政体制改革的步伐有向此方向迈进的趋势。不仅如此,以“大税种上收”为主要内容的税收体制改革,恰恰有使矛盾尖锐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单纯致力于将减税作为调整经济周期的手段,而不是针对不合理的税收设计进行内在调整,比如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以消费税代替流转税等改革,今日减税明日就可增税,如同利息税的增减一样,不仅效果难如人意,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税收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