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9日
星期

先别忙着为减税高兴

刘彦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09    [打印] [关闭]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称,财政部拟定的可能超过1000亿减税规模的增值税全面转型方案,日前已上报国务院待批。方案建议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与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一同流播的,还有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取消利息税等诸多经济学界的吁请,以及中央或纳此类吁请的各种传言。

    当此股市下滑、楼市式微、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微观经济增长遇阻之际,无论是针对企业还是个人的减税措施出台,无疑是顺应民意、拉动内需、提振经济之善举。然而,笔者想说一句:先别忙着为减税高兴。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减税一定会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使减税的幅度、减税的效果大打折扣。就在媒体公布中国的财政收入今年上半年增速惊人,是同期GDP增速的三倍之后,8月25日,国家统计局给7月份的税收亮起了“绿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323.25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9.3个百分点,比今年上半年回落了19.7个百分点。13.8%的税收增长率仍然高于同期GDP的增速——也就是说,国民创造产品和服务的增长速度仍然低于税收收入的增长,绿灯却已早早亮了。但转念一想又释然了,在中央财政向大城市倾斜、向权力部委集中的现实状态下,一旦减税,那些年底突击花钱的部委一向大手大脚惯了,如何能够适应“过几年紧日子”的生活,其向中央财政施加的压力,可想而知。

    其次,一旦减税措施实施,地方上的税收就会减少很多,因此,地方政府必然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渠道增加非税收入,从而进一步加重地方企业与个人的非税负担。众所周知,在1994年中央和地方税收分成改革以后,大部分税收所得被中央拿走,地方税收收入严重入不敷出。这也是造成地方政府借土地牟利,并使房价企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此次减税之后,个别地方的公路是否收费突然提高、民众买房的成本是否会进一步增加、企业是否会遇到更多的检查、某些贷款的发放是否附带更多条件,都是难以预测的变数。

    再次,减税如果不辅之以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支出的增加,其效果难以乐观。中国的内需始终难以拉动,不仅仅由于大多数国民手中没钱,还由于一些重要的公共服务缺位。只有在减税之际进一步完善社保等公共服务,使得国民花钱再无后顾之忧,消费才真正成为拉动经济的马车之一。假使公共服务仍将由地方政府而非中央政府承担,依然维持“资金向上流动,事权向下流动”的格局,那么减税之后,地方政府在承担更多责任的同时也必将面临更尖锐的收支矛盾。然而,到现在为止,我们并没有看到财政体制改革的步伐有向此方向迈进的趋势。不仅如此,以“大税种上收”为主要内容的税收体制改革,恰恰有使矛盾尖锐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单纯致力于将减税作为调整经济周期的手段,而不是针对不合理的税收设计进行内在调整,比如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以消费税代替流转税等改革,今日减税明日就可增税,如同利息税的增减一样,不仅效果难如人意,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税收的尊严。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