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0日
星期

吏治风暴冷思考

吴湘韩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10    [打印] [关闭]
    短短的两个多月,四川省巴中市就有75名干部被免职或停职,100多人被批评教育警示,堪称“吏治风暴”也不为过。

    掀起“吏治风暴”,巴中市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查询资料,类似的“效能风暴”在许多地方刮过。前不久就有媒体报道,安徽砀山县干部作风、部门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给近7成的县直机关单位打出了“不及格”,还公开通报多名实权部门负责人,建议开除多人。多个部门一把手因此被免职。

    媒体在报道这风暴那风暴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进行冷思考。比如《工人日报》发表署名评论说,我们也要看到安徽砀山这一“成功范式”的背后,藏匿着的制度性隐忧。最致命的一点在于,“两风办”的背后,闪烁着长官意志的影子——“两风办”是由砀山县委书记提议组建的,书记亲任组长。那么,这一“优化了的政治生态环境”的举措,在该书记调任之后,会不会废止?“‘两风办’的强势不但不能让人为其铁腕手段击节,反倒让人对其无制约的权力望而生畏。我们担心,公权没有监督,膨胀的权力就会无节制地自我授权,最终导致公权力无限扩张。”

    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因为如果监督不是封闭的,就会不断新设一个机构对监督机构进行监督,这样下去就永远没有终点。也就不难理解一些地方不断冒出“行政效能办”、“两风办”、“纠风办”等类似机构。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几乎每一个单位或部门都内设有监督部门,还有专门的监督机关或部门,为何连干部作风都监督不了?为何连治疗“机关病”还要大动干戈,乃至要刮风暴?这些监督机关或部门的平时监督为何失效?

    从理论上说,我国的监督系统相当严密,而且是无处不在的。因为在既有的制度框架之下,我们已经有了许多的监督规定、程序、组织和制度,比如党委政府的自身监督,人大、政协的监督,检察院法院的司法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等等。具有“吏治”职责和使命的常设机构也有很多。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监督渠道尚未疏通,一些监督力量尚未真正发挥作用,尚未真正形成立体的、封闭的监督网络。政治学理论告诉我们,使权力健康运行的监督力量不能是单方面的,也不能是属于少数人的,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

    切乎实际且理性的做法也许是,明确监督部门的职责,疏通监督渠道,激活现有的各种监督力量,让群众监督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吏治力量。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