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教师”依然稀缺
俞敏洪和王旭明都有过难忘的教师经历。俞敏洪16岁时,第一次高考落榜,当地的乡村女英语教师回家生孩子,找遍了整个公社没有一个会英语的人,于是勉强会说ABC的俞敏洪被找去当了代课教师,他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英语,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乐趣,也奠定了我后来毕业后留在北大教书的基础。”
2008年8月的某一天,一个没经过任何预约的人直接敲开王旭明办公室的门。他叫杨东,是王旭明在丰台七中当老师时的学生。“王老师,您还记得我吗?这些年我一直想来看看您。”学生的冒然来访让王旭明对自己曾经的教师生涯充满感激。
在俞敏洪看来,学生和老师在一起的过程就是老师通过自己的行为给学生奠定为人处世的标准的过程。因此,那些富有魅力的老师就会受到学生的追捧,成为学生的榜样,而这样的教师在学校中依然稀缺。
“老师千万不能对生活没有热情”
王旭明(以下简称王):俞先生在北京大学时一定听说过已经去世的孟二东教授。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东的女儿孟菲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在孟二冬身上,不仅体现了学识的魅力,而且体现了人格的魅力。这两个魅力的提法很新鲜,这也是党的最高领导人首次谈及教师魅力的问题。
俞敏洪(以下简称俞):这两个魅力形容一个优秀老师很恰当,老师让学生学会负责任、考高分是应尽的义务,但一个老师最核心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产生生命的激情。
王:我觉得俞先生身上就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魅力,别人愿意和你谈话、聊天,你身上的那种魅力是作为一个活跃的有血有肉的人的魅力。
俞:其实我的本质就是老师,做成总裁是一个意外,我对员工讲话的时候也像和一群学生讲话,看到学生坐在教室里,我的血液就会循环加快。平时也会给员工上课,有时还带着学生们出去玩,十五六岁的孩子和我在一起两三天,就会把我看作他们中的一个。我特别喜欢这种感觉。老师千万不能对生活没有热情,不能对生活挑剔,如果这样,老师肯定会对学生也会挑鼻子挑眼的,让孩子没有自信心,人格受到伤害。
王:我认为教师的魅力就是吸引力,别人愿意跟着你干事情。
俞:我始终认为,靠点名、纪律,让孩子们进教室的老师是不合格的老师,还有一种老师只关注优秀的学生和他喜欢的学生,疏忽他不喜欢的学生,甚至侮辱那些学生。一些老师错把挫折教育当成侮辱教育。
老师要让“坏”孩子喜欢上自己
王:在中小学校中有这样的现象,学生们喜欢一个任课老师,他们这门课程的成绩往往就是最好的。我当班主任的时候,很多坏孩子就在我面前拼命的表现,上课的时候发言特别踊跃。
俞:老师如果让班上的“坏”孩子喜欢上自己,这个老师就成功了。中国的老师需要转变观念,要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不是靠威严吓住学生。
王:让学生喜欢自己,如果能把这种观念贯彻到各种学科中,各个老师的头脑,我们的教育就会更好。
俞:这就需要老师放下自己的架子,提高讲课水平,让讲课本身充满魅力,把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让学生欣赏你讲课的过程。
让学生课下喜欢你很容易。我最初在北大当老师时,下课曾经带着学生跳到未名湖里摸螺蛳煮着吃,但是他们依然不喜欢我,因为我当时的课讲得不好听。我用了四五年的时间才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喜欢我。
“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缺一不可”
王:所以说,魅力教师身上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缺一不可。
俞:对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来说,高考的改革和素质教育都很重要,但怎样提高老师素质以及改变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增强老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在当下更为重要。
王:我为何这么喜欢语文,跟一个语文老师的关系很大。有一次他讲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字不差地从头到尾全文背诵下来,声情并茂,而且还流下了眼泪,这种气氛让我们特别期待上他的课。慢慢的,我就对语文越来越偏爱。是老师身上的魅力感染了我。
俞:我的英语老师是我高中时的班主任,1978年全国高考时,他对我们说,这是你们终生难得的机会,我知道你们班没有一个能够考上大学,但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去考。那样,当有一天你扶着锄头立在田间地头的时候,看着夕阳和天上的白云,会想到自己曾经为自己的梦想奋斗过,会感觉很欣慰。这个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坚定了我考大学的信心。
王: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完成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如果高校的老师,还带着精英化教育时代的观点、眼光、方法、手段来培养人才肯定是不对的。
俞:除了增强知识和涵养以外,大学老师还必须提升学生的整体修养和水平、整体素质和情操。现在的很多老师有两种状态,一种还挤在象牙塔里,和过去没什么两样,另外一种只传授技能。我碰到两个播音系的学生,大学的课程主要是教授技巧,学习绕口令和普通话,而西方美学史,中国文化史等关系学生修养情操的课程根本没有。只有播音技巧怎么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播音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