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如何防师生关系的异化
小男孩何以能够不管不顾痛快直截地喊出“我给你带礼物”?本该欣然接受的老师何以感到尴尬?我想,原本温文尔雅的师生关系,大概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错位乃至异化了。其造成的心理落差如此之大,以致于大家宁愿在表面光鲜的遮掩下苟安,而不愿正视这种异化。
小男孩天真未去,还没有被吾国浓郁的“送礼文化”熏染,视给老师送礼为好孩子的表现,当然可以大喊大叫,夸张自己的行动;而受到社会浸染的老师显然因为吸纳了太多的信息暗示,心里先存了不安,故不能在面对小孩儿的赤子之心时做到坦然、欣然、怡怡然。
我一向认为,学校并非净土,师生关系也不是圣人与圣徒之间的关系。完全排斥外边的风雨,把学校圣地化,把师生关系神圣化,甚至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不免是痴心人的痴想。有意无意的,放社会之风吹进来一些,沉淀下来一些,从人情人性角度看,无可厚非。
但是,“去神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的学校、师生关系就完全混同于庸俗的那一部分社会关系。学校所传何道?师者所授何业?上者是人间正道、煌煌大业,下者也是敬业乐群、识字明理。如此,则传者承者自当葆有相当底线,为当时计、为后世计,也应有适度“神圣性”。
然而,我们发现,在学校底线上,在师生关系的呵护上,一方面是泛道德化的不可触摸的高调,“最后一块儿净土”、“蜡炬成灰泪始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另一方面却是庸俗社会关系对学校对师生关系的鲸吞蚕食,师生之间的纯洁之情,在一些地方已沦陷。
每年的教师节,大概都是旌表教师职业无上光荣的高潮,也是师生关系受到最多关注的特殊时刻。媒体报道,今年居然有家长准备送老师“出国游”,有论者还煞有介事地论证教师收礼算不算“受贿”——由“不良风气”而“刑事犯罪”,其间的跨越何止万水千山!
我们的教师节已经数到了第24个了。24年来,我们都在不断歌颂赞美的声调中,亲历了见证了师生关系的一点点变化。很多时候,我们敏感于一个个细微的不谐和音符,忧虑师道尊严的堕落;很多时候,我们又对其紧趋社会关系的异化浑然不觉,甚至和光同尘。
我想,如果不设法放下身段、降低高调,那么,崇高的道德律令很可能会继续停束之高阁,不会内化为师生的共同规范;如果不设法斩断庸俗社会关系的侵蚀,保持学校的相对独立,唤醒个体的良知,师生之间存留的最后一点脉脉温情也可能会被断送。
降低高调,回归正常,设定让人可以触摸的道德规范,既是师道尊严的需要,也是厘清师生关系的需要;斩断庸俗,回归温情,重建个体的尊严,社会的归社会,学校的归学校,如此,师生关系才不至于全面失范、异化,乃至沦陷。不然的话,教师节即使排到N个,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