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1日
星期

饶达:严重超前消费吞噬中国车市

本报记者 王超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11    [打印] [关闭]
    严重超前消费让中国车市在今年出现拐点,8月,中国乘用车月销量4年来首次下降。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饶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汽车严重超前消费,市场超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我国的乘用车市场发展将逐渐放慢速度。

    来自中国乘用车联席会的数据显示,8月,乘用车共计销售434271辆,同比下降5.4%,环比下降6%。这也是4年来首次单月销量低于去年同期。饶达认为,今年全年销量增长率可能降至6%至8%。

    在细分市场上,“降温”最快为MPV市场,其次为SUV市场。数据显示,8月份,轿车销量为335296辆,环比下降0.9%,比去年同期下降5.4%;MPV销量为12255辆,环比下降18.3%,比去年同期下降28.7%;SUV销量为28855辆,环比下降15.8%,同比下降0.8%;其他市场的销量为57865辆,环比下降22.3%,同比下降5.7%。

    饶达认为,由于乘用车严重超前消费,造成市场超高速增长期结束,汽车价格以今年为转折点,从多年来下降向上升转变,用户对油价和收入增长幅度的预期不好,包括部分厂家暑期放假时间延长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8月份市场同比和环比销量均下滑是事先预料到的事情。

    饶达表示,国家多次发出燃油近期还要调价的信息,8月份的CPI涨幅有可能降到6%以下,使燃油涨价有了实施的可能。石油部门最新的信息是:国际油价虽降,进口汽油的完税价与国产汽油的出厂价的差值仍有1000多元。如果国家在9月份燃油调价,或者还发燃油调价信息,那么9月份乘用车销售同比可能仍是负增长。

    “今年下半年很可能出现半数以上的月份同比负增长,全年市场增长率可能降到6%~8%。由于它来得太快、太猛,很多人在心理上马上接受不了是可以理解的。”饶达说。

    “今年1000万辆的产销预测已经无法实现,汽车产销1000万辆没有本质的意义,仅有炒作的价值。”饶达认为,明年年初市场的增长率会较低,到年中时,由于同比产销基数较低,市场的增长率会逐步加大。这主要是乘用车市场巨变造成的,国际大环境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这个巨变的影响也不能低估。

    自2002年以来,中国的乘用车市场超高速增长持续了6年多,市场扩大了几倍。“GDP再增长3倍以上时才应该销售的轿车,在去年我们已经卖完了。因此我国的乘用车市场发展轨迹与日、韩完全不同,其结果是从2008年开始乘用车发展速度降下来。”

    为什么中国车市会严重超前消费?饶达认为,有了房考虑买车,极高的自有住房率是超前消费最重要的前提。“国家通过住房制度改革和城市改造拆迁,使1.3亿户以上中国城市居民有了私有住房,占原城市居民家庭的90%以上。他们得到的房子如按现价计算,等于国家送给这些家庭高达30万亿人民币。由于农村住房100%是私有,所以中国有95%以上的家庭有自有住房,这个比例在全世界最高。”

    他还认为,我国是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储蓄额年平均增长10%以上,今年上半年居民储蓄额已经超过19万亿元人民币。最少有12%以上的家庭有10万元以上的储蓄,也就是有能力进行汽车的超前消费,不存在购买力不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贫富差距拉大,最先富起来的人在20年前就带头购买了乘用车,虽然这些人的比例很小,但中国人口众多,销售的汽车也就较多,因此掀起了“汽车热”。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国家财政及居民的收入增长也很快,在这个大好形势下,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看好,使汽车的严重超前消费得以延续。

    饶达表示,中国的汽车税费较低,而且这几年国家对燃油价格进行巨额补贴,使中国汽车用户对全球性通货膨胀反应不敏感。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消费观念变化很大,对追求现代生活的热情超出了很多国内外经济学家的预计。

    “前几年,国家的政策实质上给股民带来了较大收益,地方政府为GDP增长指标给炒房者创造了机会,大批发了财的炒股、炒房者们把一部分钱用于汽车消费。十多年来,轿车一直在大幅度降价,不断的降价信息刺激潜在的购买力变为现实的购买力。”饶达说。

    尽管购买汽车的能量已经大大削弱,不能确保乘用车市场继续超高速增长,但饶达对中国车市仍然保持乐观。他认为,中国乘用车市场将告别20%以上的增长率。从2009年至2015年,估计乘用车市场的年增长率约在10%~15%,这在世界汽车市场上也称得上是高速的发展。“这次巨变不是乘用车市场进入严冬,而是乘用车市场发展速度回归到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状态。”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