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主次有效管理时间
懂得取舍学会主动放弃
无论是在校园学习还是在职场打拼,似乎每个人都在抱怨着自己的“忙”——甚至连休闲,也是匆忙地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我们有时会一厢情愿地认为忙与成功相关,于是习惯了从忙碌中寻找安全感。但当被问到忙来忙去在忙什么时,许多人却发现自己忙的事似乎与自己想要的生活并无必然联系。于是忙碌成了逃避的借口,让人无法停下来去思索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忙与盲
张艾嘉在歌曲《忙与盲》中这样唱着:“我来来往往,我匆匆忙忙,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忙忙忙,忙忙忙,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盲盲盲,盲盲盲,盲的已经没有主张,盲的已经失去方向。忙忙忙,盲盲盲,忙的分不清欢喜和忧伤,忙的没有时间痛哭一场。”身体的忙碌,有时也意味着心灵的迷茫和行动的盲目。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没有目标或目标不够清晰的人,整天忙忙碌碌,却因为做了大量无意义的事情而使得忙碌失去了价值。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其中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25年后,研究人员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3%的人,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10%的人,短期目标不断得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的27%,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多数人都知道目标的重要性,但往往他们会忙得来不及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目标,而没有目标的忙碌是徒劳无益的。
做重要的,而非急迫的事
新一代个人管理理论将耗费时间的事务依据急迫性与重要性分为四类:急迫又重要,不急迫但重要,急迫但不重要,不急迫又不重要。多数人都不了解“迫切性”对我们有多么大的主宰力量。电话铃响、截止日期,无不令人心神不宁。
重要的事通常不需要马上完成,但急事的迫切性总让人觉得无法耽搁,从而一步步耗损我们的精力。于是我们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直到转得晕头转向。直到事后我们才发现,自己已经成了急事的奴隶,怅然地回忆有多少重要的事情被搁在了一旁。
摆脱这种局面,首先要知道什么事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重要的事通常是指那些真正有助于达成人生目标,让生命丰富且更有意义的事——但这些事多半都不是那么迫不及待,比如发展人际关系、改善家庭关系、寻求新的机会、自我成长与发展等。这些需求都非常重要,任何一项无法满足,便会降低生活品质。但事实上,这些事才是必须主动去做的。
另外,当我们投注更多时间在事先准备、预防、规划和增进自我能力上时,就可以减少许多耗费在急迫性事情上的时间。有时一步做到位比反复修改效率高得多。
有舍才有得
“舍得”的意思是有舍才有得。文中的楚冰被太多的社团及学生工作所困,她的问题并不是没有目标,而恰恰是目标太多,每个都想尝试。但一个人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到最后,每一个都不能让她自己满意。其实,支持我们达成目标的是接近目标的成就感,当目标分散时,每个目标都进展甚微,很难有强烈的动力。
使自身能量得到充分发挥的方法就是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对目标的专注度越高,就越容易达成目标。有时简单就是一种力量。不妨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加强自身优点上来,根据自己的优点制定目标,这样的忙才忙得有效率。
谭欣与自己理想生活背道而驰的原因也在于不懂得放弃和拒绝。忙碌的背后是不愿辜负领导的托付,但牺牲的却是对自身健康和对家庭的关照,久而久之,对工作也会失去热情。适当的拒绝可让人从被动的、被安排的忙碌中摆脱出来,去选择做那些自己能力和精力范围内的事情。
记得一篇文章中曾写过土著人自古以来流传着一种神秘的习俗:在赶路时,会竭尽所能地拼命向前冲,但每走上3天,便需要休息一天。他们说,这样做是为了让灵魂能够追得上赶了3天路的疲惫身体。所以,当我们忙于赶路时,也不要忘记停留片刻,欣赏沿途的风景。这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