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离不开”铸就民族团结典范
“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各族干部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
致力经济发展 促进民族和谐
一间间宽敞明亮的车间,一台台先进高效的设备,一排排整齐悬挂的肉产品……8月17日,在位于吴忠市的宁夏涝河桥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里,眼前的现代化生产线,让前来参观的众多媒体记者赞叹不已。
宁夏涝河桥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6月,现已成为集牛、羊屠宰分割深加工为主、功能滋补型牛羊副产品为辅的大型清真肉食品加工企业,目前年交易额超过6亿元,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络和配送体系,并带动吴忠市及其周边地区乃至周边省市养殖业的发展。公司现有从业人员达到2000人以上,其中回族占95%以上。“政府对公司在税收上优惠,在资金上扶持,所以公司发展这么快。”公司一负责人介绍说。
清真食品产品作为宁夏的民族特色产业,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近几年来发展迅速。2007年年底,全区清真食品餐饮、加工、销售经营主体9466家,其中从事餐饮的7762家,从事清真食品生产加工、批发零售的1704家。
在谈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时,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指出,首先是物质保证。“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中心是发展经济,我们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稳定和谐的环境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安定、团结、进步提供了物质保证。”
据了解,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仅有3.29亿元,到2007年时已达到834亿元,增长59倍,年均增长8.7%。2002年以来,宁夏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11.9%,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1.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由自治区成立初期的0.5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8亿元,人均财政收入由105元提高到1023元。
王正伟说,宁夏的民族团结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全国的典范,成绩的取得是因为正确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这是我们始终把握的主线。”
尊重民族文化 加强民族教育
在宁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自治区规定,开斋节、古尔邦节,全区各族干部职工各放假一天,自治区党政领导分别到清真寺和民族宗教人士家中进行慰问。回族的土葬习惯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在回族聚居的地方建立回民公墓。
位于银川市永宁县纳家户村的中华回乡文化园,是目前唯一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的回族文化风情旅游项目,也是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回族、伊斯兰风情文化旅游景区。目前已建成的一期工程为主体大门和大团结广场、中国回族博物馆、穆斯林金色礼仪大殿、穆斯林清真餐饮中心、阿伊莎宫、回族风情一条街和回族民俗村。
中国回族博物馆馆长雷润泽说,对中华回乡文化园的建设,国家有关部委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在各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博物馆里,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史料,记载回汉之间相亲相爱,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发展民族教育方面,宁夏2001年启动了“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通过举办回民女子学校和女童班,吸引适龄女童入学就读,提高了回族儿童特别是女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8年来,工程投资达3亿元,到今年9月100所学校全面建成。此外,在银川创办了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宁夏育才学校,免收学费、住宿费,异地培养南部山区的贫困学生和民族学生。
目前,宁夏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37.55%,与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体相当,已实现民族教育与全区教育同步协调发展。
完善地方法规 培养民族干部
王正伟说,宁夏的民族团结,另一个重要经验是制度保证。“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范围内,自治区政府根据宁夏实际情况,每年制定几十部地方法规,包括主席令,保证了我们各项事业的顺利展开。”
据了解,在《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框架下,宁夏回族自治区目前已在全区范围内颁布实施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殡葬管理暂行规定》、《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关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规定》等法规政策。这些地方性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民族自治权利具体化,保障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利。
同时,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与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大致相当。
据王俭介绍,截至2007年年底,全区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20%,比2000年增长1.8%;宁夏全区机关共有少数民族干部8599人,占干部总数的24.7%。全区市、县(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中都配备了回族干部。宁夏19名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回族有8名,占42%。此外,全区有707名高级技术职务的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在经济、科技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报北京9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