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6日
星期
校园来信

揭一揭中学学科奥赛的短

王淦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16    [打印] [关闭]
    谈起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忝在教师之列的我不由得想起了另一项与此同名却纯属智力上的角逐的盛大赛事——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奥林匹克竞赛。在当今中国的教育界,特别是在中学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心目中,这项赛事的地位,丝毫不逊于奥运会在运动员心目中的地位。

    原因无非两个方面:一是闪光的奥赛奖牌彰显着领导的政绩、教师的业绩、学生的成绩,在国际国内学科奥赛中摘金夺银,是一个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崭露头角风光无限的绝好机会。二是学生的奥赛佳绩,每每与名牌大学的破格录取、保送和自主招生联系在一起。在竞争残酷的普教界,这实在是提升学校档次使之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筹码。

    缘于此,如今的高中在教学上差不多都做到了“应试”、“应赛”两手抓,两手都很硬。而且学科奥赛由于其特殊功效及尖端性,在不少学校往往更受器重,水平较高的奥赛教练,大都成了很受追捧的人物。

    高薪招聘名教练、高价邀请专家讲学、耗费巨资组织选手到著名高校参加培训,这是一般学校用以对付奥赛的三大法宝。这样做诚然有效,但其效益核算起来还是有些“少、慢、差、费”。因为一些在竞赛之路上打通了捷径的学校,早已不再需要这样迂回曲折耗时费力,而是备足了银两直奔竞赛的要害部门——竞赛命题组而去。这些中学无需国际金牌,只要国内竞赛的佳绩,因为有国内竞赛的奖项,就足以保证他们拿到足够的名牌高校的保送和自主招生名额。

    我的一位在某重点高中就职的同学曾跟我透露:他所在的学校近几年在某门学科的国内奥赛中一直硕果累累,其原因正是重金叩开了这门学科全国奥赛(省赛区)命题组长的后门。每到临考前夕,该校总要邀请命题组的老师给选手们作赛前指导。这种指导往往能立竿见影。这所学校近年来在该学科全国竞赛(省赛区)中多次夺得好名次,可在组建国家队的选拔考试时却以种种理由拒绝参加。其原因正在于他们知道参加这种考试只能使他们露怯,而他们企求的名牌大学保送和自主招生名额在全国竞赛(省赛区)的比赛中已全部获得。

    其实,即便中学学科奥赛是干干净净的,时下盛行的“应赛”教育也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中学学科奥赛始于上世纪中叶的东欧(而不是发轫于科学文化更为发达且竞争更为激烈的西欧和美国,这倒是一件颇有意味的事情),原为这些国家的国内学科竞赛,后来发展成了国际性赛事。但欧美这些科学文化发达的国家对此并不十分看重,多是民间组队参加,参加者多是一些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继续钻研的中学生。哪像我们国家亦如体育界一般采取“举国体制”,让学生撂下中学里的其他课程而充当起专业运动员。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