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个性,也放飞一个民族的胸怀
许多人对残奥会的关注,可能从来不会像今天这样隆重;许多人对残疾朋友的直视,可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诚;还有许多残疾朋友,他们可能也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今天这样的待遇:走出家门,任阳光普照,并肆意享受着那些标准安全的无障碍设施,身边没有怪异的眼光,也没有怜悯的表情,他们大声笑着,纵情欢呼着,享受着夏日的阳光或者秋雨的突袭,甚至去了长城,当上了好汉。
去看看残奥会看台上无数或赞许或钦佩的笑脸吧。再点击各大网站的各种围绕残奥会所进行的调查吧。民意是真实的,它用一张张选票告诉世人,有多少人被残奥会上的他们所打动,有多少健全人开始消除此前的偏见,还有多少健全人学会用尊重来代替同情。最重要的是,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他们心目中“人”字的前面,已经不再有健全和残疾的区分。
一道人为画出的线,又被人为地模糊掉。但这不是“快闪族”的行为艺术。在这种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奋争、努力和呐喊,是无数残疾人用“不放弃”的精神,为他们自己赢得尊重的艰辛过程,更是一个国家在长足发展后,终于营造出一个真实的关于“不抛弃”的社会环境。
这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境界,更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所以,在残奥会前许多还在对残疾朋友的身残志坚肃然起敬的人,开始由衷地沉浸于残疾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神采飞扬、技艺超群。正如国际残奥委会主席菲利普·克雷文在残奥会前所言,“他们就是运动员,他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你们会被运动员的表现所感染,从而受到激励。”
是的,如果不是对这届残奥会的关注,可能许多人不会意识到中国盲人足球队的小伙子们,可以和能带球跳桑巴的巴西人踢得一样精彩;可能许多人不会意识到坐在轮椅上的他们,居然可以如此疯狂地在轮椅橄榄球场上互相冲撞;可能许多人不会认识一个叫丁海的中国帅哥,在欧洲轮椅篮球职业联赛中早已闯出名堂的高手。
是的,通过对这届残奥会的关注,许多人知道了李端,一个获胜后总喜欢手舞足蹈的家伙;许多人还见识了杨博尊,高大清秀,不仅是泳池里的强者,还是个弹唱高手;许多人知道了那个看似腼腆的湖南小伙子陈君,居然在新闻发布会上对着媒体向自己的女友大声说出爱的宣言;还有“刀锋战士”奥斯卡,如果下次还不让他参加奥运会,那简直就是对不住观众。
正是这些“颜色”各异的运动员,让过去的这11天有了闪亮的感觉,和奥运会一样,满眼精彩,满是激情。和他们的同龄人一样,你可以轻松找到相同的特质,譬如“80后”的我行故我秀,譬如像摇滚歌星般够酷够炫的时尚发型,譬如喜怒皆现于形的率真。这些鲜明的个性,就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串成一条项链,生动、立体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并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天之后,将会有更多的残疾朋友走上街头,更多的无障碍设施不再只是摆设,将会有更多的残疾运动员像明星一样享受鲜花和荣耀,会有更多的残疾朋友出现在我们身边的运动场上,也将会有更多的人用名字而不是“残疾人”来称呼身边的他和她。
活出尊严,活出个性,活得有滋有味,活得有名有姓。当一个国家的残疾人可以在和健全人一样拥有福利和权利的同时,还可以拥有同样精彩的生活和个性时,这无疑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成熟。幸运的是,经历一次残奥会的筹备和举办,我们这个民族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