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8日
星期

新能源汽车借奥运破冰?

本报记者 黄少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18    [打印] [关闭]
    北京奥运会期间,节能与环保车型的示范运行,是“蓝天工程”的保障措施之一。“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的概念,在参与此次奥运盛会服务的500辆新能源车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新能源汽车的“奥运秀”

    据悉,为了实现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交通“零排放”,超过500辆的新能源汽车投入示范运行,包括400多辆纯电动场地车、55辆纯电动客车、25辆混合动力客车、75辆混合动力轿车、20辆氢燃料轿车和3辆氢燃料电池大巴。这也是奥运历史上种类最多、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运输服务。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交车仪式上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强大支撑。“科技奥运”是奥运历史上第一次将科技和奥运结合在一起,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意义深远。“在这里我可以很高兴地告诉大家,我们自己研发的车辆在这次规模化、集中化、高强度的运行中表现得非常出色,得到了各国代表的好评,得到了圆满的成功。这是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8月28日,在“2008首届中国绿色能源汽车发展高峰论坛”上,万钢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在奥运期间得到完美展示。接下去,科技部将重点推进“十城千辆”项目,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万钢表示,国家不久前颁布了关于提高大排量汽车税率的政策,这为新能源汽车创造了优势。“我们设想通过连续3年在国内10个以上有条件的大城市进行千辆规模的示范运行,使我国到2010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在1万辆以上。争取经过4~5年的时间,使我国每年汽车的产量有10%左右是新能源汽车。这样我们一年可以节油7.8亿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0万吨,减少碳氢化合物排放780吨,这仅仅是10%。”万钢表示。

    万钢的表态,表明新能源汽车的“奥运秀”并不仅仅是一场“秀”,而是希望通过奥运这场“秀”,检验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水平,同时为新能源汽车在更大程度上的推广做铺垫。

    技术和成本是市场推广的“拦路虎”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奥运示范做成了,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马上就可以产业化了,我们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成本问题,还有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问题。”在“2008首届中国绿色能源汽车发展高峰论坛”上,科技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汽车系教授欧阳明高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瓶颈仍然是电池的技术和寿命问题。

    据悉,新能源车可以简单分为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和替代能源车。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的汽车生产企业就已经着手研发新能源汽车,但到目前为止,新能源车的技术依然不成熟,特别是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即便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的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上,虽然在起跑线前“摩拳擦掌”的企业很多,但目前也鲜有真正迈出大步向终点冲刺的。

    “新能源车在降低污染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成本。”通用汽车国际副总裁鲍勃·卢兹曾表示,“技术上的难题已经很容易解决,不容易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吸收消化成本。”事实上,不管是丰田、本田,还是其他汽车厂商,无一例外都需要面对成本增加的问题。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副主任徐长明表示,虽然丰田普瑞斯也在国内上市,但销售情况并不算好,为什么?一方面是价格仍然曲高和寡,另一方面是民众的汽车消费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产量少,价格当然降不下来;价格高,产量也提不上去。“如何破解新能源汽车高成本之痛,关键在于政府。”

    现在,中国政府已经拿出决心和勇气来挑战新能源汽车这一难题,从奥运示范运行和“十城千辆”推广活动可见一斑。在绿色能源汽车发展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欧新黔也表示,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的战略部署,来实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能够促进节能减排,而且能够提升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促进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是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政府的决心有了,企业的动力也有了,那么,新能源的发展之路,还会有多遥远?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