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9日
星期
奥运回眸

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写在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圆满落幕之际
新华社记者 李亚杰 杨维汉 刘奕湛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19    [打印] [关闭]
    百年一梦,奥林匹克中国梦;一梦百年,中华民族奥运梦。

    在梦想与欢呼声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与我们依依惜别,但一种宝贵的精神却永驻心中,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美好契合中英姿勃发……

    心系祖国、忠于祖国、为国增光的爱国精神——13亿中华儿女用点滴行动展示爱国热情,共同创造北京奥运辉煌

    从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后的七年间,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从工矿企业到乡间农村,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用高昂的爱国热情、无边的爱国情怀,共同践行着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令人难忘的盛会”。

    103岁的付漪泉老人是北京年纪最大的奥运志愿者。奥运会开幕前后,他手臂上戴着“首都治安巡逻”的袖章,每天都会沿着天坛北路到珠市口大街一条1里长的街道巡视,“咱们各个小区都安生了,咱的奥运大赛就能顺顺当当地举行。我在社区巡逻也是为奥运做贡献,出一点力。”老人说。

    “中国以前从来没有开过奥运会,现在能在中国举办,我很高兴。”他为自己过百之年得偿中国人的百年梦想而欣慰,7年了,他一直盼着这一天。

    这是北京奥运中外赛事志愿者同圆一个梦的一个美丽故事。

    在这个梦想中的大舞台上,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尽情演绎着对祖国最朴素、最真挚、最坚定的情感,成为爱国精神的载体。

    马永洪是北京奥运优秀农民工,曾经参加过“鸟巢”建设。他的汗水曾融进每一块混凝土里,心血系在了每一根钢筋上。

    他说:“在那里做工两年多,兄弟们都知道这个工地上的事情不能搞砸,花的心血太多了。我老婆在老家带娃儿,孩子想我了,老婆就说到电视里的‘鸟巢’中找爸爸。”

    还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一共捐资9亿多元,用自己的一片赤子之心筑起了“水立方”。

    ……

    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再一次折射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彰显出鲜明的爱国主义热情,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接力传承……

    万众一心、紧密协作、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13亿中国人民凝结辛勤汗水,唱响团结、和平、友谊的北京乐章

    2003年12月,第29届奥运会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开工奠基,其余奥运场馆相继开工。2005年,北京奥运会各场馆建设全面开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中国速度”。2006年7月,丰台体育中心率先竣工,成为首个竣工的北京奥运会场馆。到2007年底时,已有30多个北京奥运会场馆落成并通过验收……

    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倾注着无数建设者、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七年间紧密协作和同心合力。

    作为“鸟巢”装饰装修油木瓦工的总指挥,39岁的陈华2006年底来到“鸟巢”工地,和工人们团结奋战,一点点亲手装“靓”了“鸟巢”。这是他生命中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时光。

    开幕式当天,陈华和同伴在现场一个隐蔽的小屋里待命,遇到需要装饰修补的地方随时出动,没有机会看一眼演出。他说,“为了给全世界奉献一个完美无瑕的‘鸟巢’,个人一点点牺牲算不了什么。”

    在北京各个奥运场馆建设工地,有包括陈华在内的数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工程技术人员。

    七年筹办间,北京奥组委统一指挥,相关单位各负其责、广泛参与、拧成一股绳,形成了高效协调的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为实现“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承诺,付出了巨大努力。

    青岛、香港、天津、上海、沈阳、秦皇岛积极参与,主动配合,确保各项赛事活动安全、顺利进行。

    北京市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北京周边省份,制定并组织实施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方案”,确保空气质量达标。

    紧紧围绕平安奥运总体目标,公安与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在统一协调指挥下,有效实施各项安保计划,有力、有序、有效保证奥运万无一失。

    从奖牌设计到开闭幕式,从场馆建设到奥运村、残奥村规划,从城市环境创建到赛事组织……北京市各部门、北京市和中央各部委、北京和各省区市进行多种合作,精心做好筹办工作。

    全国科技界结合北京奥运会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发挥团结协作和联合攻关的优势,开发和应用了大批先进、适用的创新技术成果,为北京奥运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

    奥运筹办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正是有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紧密协作、和衷共济,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展现,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的各项筹办工作有条不紊、高效推进……

    敢攀高峰、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北京奥运会7年筹办,浸透着中国人民对“科技奥运”的不懈追求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以梦幻般的蓝色吸引了全世界的惊叹目光。在光影魅力的背后,凝结着中国人民对科学技术的不懈追求。

    半导体(LED)照明是新一代照明技术,为“水立方”的景观照明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使用LED照明,不仅比普通照明节能近70%,而且由于采用了计算机编程控制,可以显示各种不同颜色和动态图案,为水立方营造出了变幻莫测的光影奇观。

    而这只是“水立方”众多技术难题中的一个。

    钢结构关键技术、ETFE膜结构装配系统关键技术、室内环境系统关键技术、智能救生系统……美轮美奂的“水立方”,包含着无数的科技奥秘。

    “鸟巢”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结构体育场;“水立方”采用了国际首创的空间多面体结构;北京工业大学羽毛球体育馆穹顶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预应力弦支穹顶结构……

    七年间,凭借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鸟巢”“水立方”等一大批奥运场馆从宏伟的蓝图变为令人称奇的现实,展示了中国新世纪的科学成果。

    国家体育场监理方中咨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副总工程师叶军说:“这些新标准、新工艺是奥运工程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后将成为同类建筑的参照。”

    智能交通、洁净能源、场馆建设、信息通讯、奥运安全、运动科技等……七年攻关,硕果累累,北京奥运会的科技含量举世瞩目。

    从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到关键材料技术的掌握;从奥运火炬的研制到“金镶玉”奖牌的诞生;从节能照明灯的推广,到新型花卉的培育;从3G手机的问世,到京津城际高速列车的试运行……北京奥运会,成为奥运历史上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届运动会,广大运动员和民众都将享受到这些科技成果带来的便利。

    “珠穆朗玛峰环境下奥运传递火炬燃烧技术”、“大型体育活动开闭幕式分析和奥运科技专题研究”、“主火炬塔关键技术研究”……显著提高我国作为烟火发源地的整个行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

    “奥运会射击比赛用运动枪、弹研制”、“数字化三维人体运动的计算机仿真研究”……竞技体育科技攻关取得重要成果,为中国体育健儿再获佳绩提供科技支持。

    ……

    科学技术拉近了梦想和现实的距离。科技意识,让中国的人文发展有了一个更宽阔的平台,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必将起到良好的导引作用。

    百折不挠、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拼搏精神——挺起钢铁般脊梁,转化成“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实际行动

    直面挑战、克服困难、破解难题——

    对于首次举办奥运会的中国而言,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七年间,北京、中国迎难而上、敢于胜利,不折不扣地兑现承诺。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是北京筹办奥运会以来所遇到的最大的危机。

    时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的黄艳回忆说,面向全球进行的北京奥运会主要场馆的设计征集工作,当时进入到最为关键的时刻。为了避免中外专家们受到疫情侵袭,评审委员会把最重要的几次评审会移到海南举办……最终一个叫“水立方”的方案浮出了水面。四年后,这座奥运建筑以其梦幻般的造型震撼全球。

    2008年,这个13亿中国人民寄予了无限美好憧憬、时值百年圆梦的奥运之年——

    1月份的雨雪冰冻灾害使南方大部分地区损失惨重;3月份“藏独”分子在拉萨制造“打砸抢烧”暴力事件;4月份奥运圣火境外传递多次受到干扰;5月份的汶川特大地震更是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奥运筹备工作面临巨大考验。

    在这场地震灾害考验中,“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仅与超越苦难、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找到了结合点,两者更在“人”的层面上,得到了空前的深入融合。

    在火炬传递丽江站中,第一棒由汶川灾区的羌族女孩张紫兰和1996年丽江地震当天出生的纳西族男孩和震生共同完成。和震生的出生与成长,见证了丽江遭受地震灾难并在灾后重生的全过程;而在地震中成为孤儿的张紫兰,高擎奥运火炬,奔向前方……

    英雄的中国人民,不但没有被困难所吓倒,相反,在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下,挺起钢铁般的脊梁,转化成“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实际行动,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激扬起空前巨大的凝聚力……

    七年一步一步奋斗,七年一点一滴积累。

    交通、环保、安保……中国人民矢志不渝、勇于创新、不断改进,申办奥运会时作出的多项承诺逐一兑现。七年间,中国人民更加自信,中华民族的拼搏精神再次迸发,敢于胜利的脚步铿锵迈进。

    增进理解、相互交流、促进合作的包容精神——中国微笑面对世界,坚定不移地汲取一切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福娃”……从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口号到吉祥物,无不浓缩着鲜明的中国元素。

    从开幕式创意构思,到奥运餐饮服务;从海外志愿者团队,到奥运歌曲征集……北京奥运会筹办过程中,始终闪现中外人士携手并肩的情景。

    “水立方”外方主设计师、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师协会特别终身会员约翰·贝尔蒙坦言,中外设计师关于场馆设计的审美取向,存在含蓄、平静与张扬、奔放两种不同的思路,“要说服对方并不容易。这是一次次思想的交锋,但更是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过程。”令世界惊艳的“水立方”,正是中外设计师130多天激烈碰撞与交融的结晶。

    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跨越时空的握手和对话。“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是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这是北京面向世界展示的真诚。

    五环标志和“中国印”相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肤色发色各异的人们操着上百种语言,游走于大街小巷;新式地铁车厢里,英语报站声清晰纯正;在夜晚灯光映射下,“鸟巢”和“水立方”晶莹剔透,不远处的奥运村偶尔传出欢笑声……这时候的北京,和谐温馨,充满梦想,属于世界。

    当今中国是开放包容的,北京奥运会筹办是开放包容的——

    开幕式创意构思团队、兴奋剂检测团队、奥运餐饮服务团队、志愿者团队、空气质量分析团队等,相继闪现中外人士携手并肩的情景。北京一直在努力证明,世界人民与中国人民一样,不仅是奥运会的缔造者和参与者,也是共同的分享者。

    2007年1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开始实施,得到了国际社会和新闻舆论的积极响应。筹办奥运的中国展现出了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

    在同一个屋檐下、同一张餐桌上,东西方文化鸿沟轻易跨越。

    “奥运人家”——北京什刹海南官房胡同39号,大学刚毕业的赵东彦用英语向前来参观的外国游客讲解这座院落的历史。

    他指着正房中间挂的“福”字对来访的外国游客说:“美国宪法中规定人们有权利追求幸福,我们挂这个字也有此寓意。虽然文化不同,但我们的追求是一样的……”

    奥运会——检验中国开放与包容的试金石。中国从容地展现着平和、开放、包容、优雅和坚定,将人类的又一次奥林匹克聚会变成一个遍是温馨、充满关爱的欢乐大家庭,让世界为之喝彩。

    谦逊的态度、开放的姿态、宽广的胸怀和大国的风范,把奥林匹克精神的宝贵元素注入民族精神的新内涵,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永葆蓬勃朝气。

    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乐于服务的奉献精神——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援手,无不展现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时代风貌

    黄莉,居住在北京亚运村的一名社区工作者,和社区编织班的16个姐妹,从奥运申办成功开始编织奥运作品,舞动的北京、福娃、“鸟巢”和“水立方”……为了使作品更为逼真漂亮,她们从选料到配色、从图案到成品下足功夫。

    编织用的渔线,连起来能绕天安门广场十圈,使用的彩珠堆在一起,可以装满几大箩筐。她们不停地编,然后送人,再编,再送人,只因为一个共同的愿望:把作品送给有缘来亚运村的每一位外国朋友,让世界人民和我们一起感受北京奥运的快乐。

    在奥运筹备的七年间,像黄莉这样为了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文明,自发加入到奥运宣传志愿者队伍中的普通人,不胜枚举。

    一个万春亭,成为北京向外国人展示中国古老文化的一扇窗口。作为北海公园派出所的一名普通公安民警,刘文立已经能讲多种外语。“奥运会期间,我希望能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排忧解难。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刘文立说。

    过去的7年中,奥运会已经成为亿万中国人生活中重要内容。

    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超过100万的社会志愿者,以其和善的微笑、人性化的服务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得到了世界友人的赞许。

    很多志愿者是在校大学生,这些满怀激情的年轻人,在北京及各协办城市的场馆内外从事着各种默默无闻的工作。有的在奥运村里打扫卫生,有的在媒体班车上当引导员,有的在场馆里维护秩序,有的就在厕所里为往来客人递送手纸……尽管赛场近在咫尺,他们却几乎无暇看上一场比赛。

    在机场内外、地铁上下,公交站旁,在奥运村、新闻中心、媒体村,在各个社区、学校、商店……

    到处都有各种志愿者的身影。他们被晒得黑红的脸庞,不时在烈日下流出汗水,甚至滴到地上。但他们脸上始终挂着微笑,热情、有礼、主动。在奥运村、媒体村,有时一些本不该他们做的事情,他们也都抢着去做,像帮人开门、搬东西……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感慨说:“中国人民奉献奥运会的热情超乎想像。”

    炽热的情感、跳动的脉搏、奔涌的热血、咸涩的汗水……

    七年筹办,七载辉煌。13亿中华儿女的心中涌动着多少难言的感动,眼中闪动着多少无语的自豪。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内涵高度契合、息息相通。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在为世界奉献了一次精彩体育盛会的同时,给中国留下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这为升华伟大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载体,必将转化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