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报国 卓越至上
中国科大能够做到超常规发展的“秘诀”究竟是什么?答案非常明确:那就是学校一直秉持的“创新报国、卓越至上”核心价值观,是将学校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的崇高追求,是坚持科学发展、遵循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内在规律的高度自觉,是独具特色的“精品大学、英才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的清晰定位。
创新立校:瞄准“两弹一星”
中国科大作为党和国家确立要创办的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其创建者都是开国元勋和科学大师,他们要建的不是一所普通的大学,而是能为国家战略发展培养精英人才的大学。
“从建校初始的历史背景来看,中国科大是从国家最迫切的科技战略需求出发、从中国人才培养需求出发而设立的,寄托了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的强国情结,承载着科技报国的历史使命。”中科院党组成员、中国科大党委书记郭传杰说。
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出《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开始研制“两弹一星”,揭开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宏伟序幕。科技战线急需补充优秀的后备力量,而当时中国的高校普遍采用理工分家、教研分离、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办学模式,所培养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国家的需要。于是,利用中国科学院自身优势创办一所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就成为钱学森、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共同构想。
1958年9月20日,聂荣臻副总理在中国科大成立暨开学典礼大会上指出:“这种大学和研究机构结合在一起,选拔优秀高中毕业生,给以比较严格的科学基本知识和技术操作训练,在三四年级时,让学生到相关研究机构中参加实际工作,迅速掌握业务知识,加快培养进度,以便在一段时期内使祖国最急需的、薄弱的、新兴的学科,迅速赶上先进国家水平。”
建校初期,该校所设立的13个系,全部围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目标需求,同时体现了新兴、交叉、尖端、基础的鲜明特征。
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集中全院人才、设备、科研力量的雄厚优势,全力支持中国科大建设。华罗庚、钱学森、严济慈、吴有训、柳大纲、赵九章、赵忠尧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并亲自登台授课。同时,高年级学生可以方便地进入研究所进行毕业实习,很早就接触到科研实践,在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健康成长,实践了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思想。
中国科大正是从这一很高的起点出发,迅速步入我国高等教育的最前列,在建校的次年便迅速跻身全国16所重点大学的行列,成为国家最年轻的一所重点大学。
常永福是中国科大的第二届学生,他是奔着钱三强、钱学森来到科大的。1964年,大学一毕业的他便进入建立才一年的核试验基地研究所。1966年年初,他进入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参加了我国第一次含热核材料的爆炸试验,在马兰一干就是27年。在我国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他参加了44次,先后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重大奖项。1996年,中央军委授予他少将军衔。回首激情燃烧的马兰岁月,常永福感慨地说:我这辈子所做的一切,都和国家需求紧密相联,这是值得献身的事业。
“那时候大家都把党的需要、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选择。”中国科大校友、驻川某基地原总工程师张志成少将说,他们班毕业时,有一半同学去了工业部门院所,一些同学去了青海,还有的去了新疆某基地。
自1968年张志成从北京来到川西北山区,30多年夫妻分居,40年一直从事航天研究,他与同行一起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导弹载入目标特性计算平台。
驻川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大校友胡成行为了祖国的运载火箭事业,长期从事非定常空气动力学试验技术研究。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他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国“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科大毕业生周建生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和第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等数次重大试验任务。这位学者型军人曾负责“远望三号”船论证、设计、建造工程及将“向阳红10号”远洋调查船改造为“远望四号”,并先后随船执行“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风云2号”气象卫星及载人飞船等试验任务20多次。
和常永福、张志成等一样,一大批血气方刚、意气风发的中国科大学子,为了祖国的国防和科技事业,放弃了繁华的城市,选择了与青山相伴,与碧水相依,贡献了自己青春和智慧。如今,无论在茫茫戈壁,还是在卫星发射中心,无论在川西北的“风洞”群,还是在“远望号”测量船上,都活跃着中国科大学子的身影。
据统计,到1966年“文革”之前,中国科大已为国家培养了5000多名毕业生,他们绝大多数进入国家科技、国防等领域,其中赵忠贤、白以龙、朱清时、吴有生等30多名毕业生已成长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涌现出焦安昌、李恒星、陈作斌、周建生等20多位科技将军和一大批国防科技中坚,他们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创新跨越:献礼“科学的春天”
受“文革”影响,1969年年底,中国科大被迫迁出北京。由于举校迁徙,学校的仪器设备损失殆尽,教师队伍散失大半,学校面临着解体的境地。然而,骨子里渗透着创新进取精神的科大人,并没有被困难压倒。
1978年3月8日,由21名不满15岁的“娃娃大学生”组成的中国科大第一期少年班正式开学。从此,中国大地上诞生了“早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的“高教试验田”。少年班的出现,无疑是那个年代上演的最振奋人心的“青春励志大片”,对激励广大青少年勤奋学习、追求科学真知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
“在那个百废待兴、人才断档、知识荒芜的年代,需要一个、一批甚至更多的知识英雄来唤醒国人对知识的渴求,对科学的重视,少年班的出现是服务于国家人才战略需求的。”中国科大党委书记郭传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少年班可谓当年中国正在到来的“科学的春天”的第一枝报春花,不仅激励全国青少年立志向学,而且向世人透露了“文革”浩劫后的中国将致力于科学创造的重大信息。
30年来,少年班共招生1220人,毕业1027人,其中九成以上获得博硕士学位,约两成毕业生选择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有93人拥有国内外教授、副教授职称和终身教职,超过七成毕业生活跃在海内外经济、IT、金融、制造等领域,在世界500强企业任职的约占35%……
差不多与少年班创办同时,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正式成立。这是我国最早创办并且是唯一一所由国务院直接批准创建的研究生院。从那时起,学校就明确提出,要在大学中建立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1983年,我国自主培养的首批18名博士生中,有7人为中国科大培养,奠定了中国科大在国内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领先地位。
中国科大还率先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包括派遣大批教师出国进修和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开设不分系科专业的教改试点班;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对专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造;实行“分流培养”,推行学分制、主辅修、双学位制;允许对拔尖学生单独拟定培养计划等等。
经过一系列改革创新,年轻的中国科大再一次焕发勃勃生机,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很快发展成为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率先解析了导致SARS冠状病毒中的第一个晶体学结构的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院士,成功实现单分子操纵的侯建国院士,中国第一款通用中央处理器“龙芯”1号主要设计者胡伟武,美国电器电子工程学会最年轻的院士、微软全球副总裁、首期少年班学生张亚勤,成果屡获国际物理学年度十大进展的潘建伟,率领海归团队结束中国无“芯”历史并首次实现我国芯片产业在一个重要领域内的世界领先地位的中星微电子董事长邓中翰,全球最大的中文语音合成技术提供商——科大讯飞的总裁刘庆锋……上世纪80年代该校培养的毕业生近年来在国内外科技、经济等领域不断取得突出的成就,受到世人瞩目。在历年评选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作为科技界、科技创新型企业界青年俊才代表,科大毕业生已连续多年榜上有名,获奖总人数在全国高校中是最多之一。
在重大的科学研究方面,科大同样取得了骄人业绩。该校自力更生承担国家重任,建造了高校中第一个大科学工程——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1978年到1998年,该校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758项,获得国家和省部委级奖励430项。每年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数和被引用情况一直列全国高校“四强”之一,人均论文数则名列榜首。
科学发展:倾心“创新型国家”
中国科大每年的本科生招生规模是1800人左右,该校教务处负责人称:几年来,这一招生数字一直保持稳定。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科大的定位是造就‘精品人才’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目标是国家创新队伍中的卓越人才。因此,必须适当控制规模和数量,这样才能提供优质的、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资源。”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侯建国院士认为。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侯建国说,中国科大致力于培养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技术研发型和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才,使之在未来社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成为敢当大任的领军人物和关键性骨干。
基于这种理念,近年来,中国科大从既定的办学目标与定位出发,将“质量”与“特色”置于头等重要的位置,不盲目贪大求全,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精品办学、英才教育的办学理念,不断强化基础课教学,率先在全国高校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率先实施个性化学习方案,建设大型公用教学实验中心,加强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使科学与技术、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近年来,该校60%以上的本科生具有到研究所参与科研实践的经历。共有23名博士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奖比例居全国高校第二,博士生在国际顶尖的科学杂志《Nature》、《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二。
在国家“十一五”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中国科大在量子调控、蛋白质研究、纳米研究和发育与生殖研究4个国家重大研究计划中全部领衔承担项目,获批项目数和研究经费居全国高校第一。最近几年来,该校有10项成果14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6个科研团队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形成在基础研究中的“集团化”领先优势。
优势的背后是理念的力量。中国科大始终着眼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加强宏观调控,超前进行科研布局,集成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的力量,加强了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园区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培育了一支支能够抢占制高点的“集团军”,从而以一支人数少、质量高的基础研究队伍,在纳米科技、量子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形成了高水平的突破,创造了一批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科研成果。
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主题,中国科大还着力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解决关系国计民生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该校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大空间早期火灾的智能监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应用于人民大会堂、中央电视台、布达拉宫等近400个重要单位和大型企业的大型建筑的火灾安全监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大讯飞的中文语音合成技术有着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语音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
50年跨越式发展之路,中国科大走得踏实、自信而坚定。面向未来,创新征途任重而道远。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满怀信心地说,中国科大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中长期建设与发展目标是:到2018年建校60周年前后,建成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国家重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能力卓越的科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