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9日
星期
打造名校 攻克“两基” 推动职教

宁夏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

本报记者 王国强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19    [打印] [关闭]
    8月14日,家住西吉县兴隆镇兴隆村的焦凤行到银川六盘山中学报到。“六盘山中学在我们县的分数线是536分,我只考了520分。”焦凤行说,对少数民族学生降线20分的政策,让他得以进入这所中学上高中。

    初中在西吉县读书的焦凤行说:“来这里读书,考上好大学的机会更大。”焦凤行的梦想是考入清华大学,“大学毕业后想回宁夏,这里正在发展,我要做点儿贡献。”

    打造名校:面向南部山区

    南部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是宁夏最贫困的地区。200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决定,在银川建一所专门招收南部山区贫困孩子的学校——宁夏六盘山中学,让山里孩子和城里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2003年4月底,六盘山中学动工建设,当年9月正式面向南部山区和各移民吊庄区招收第一批学生,所有学生均免费入学,回族学生降20分录取,给农村学生每人每年提供1000元生活补助金。

    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六盘山中学就成为了宁夏10所示范性高中之一。2006年,六盘山中学的第一届毕业生有三分之二考入了大学;2007年,学校1008名考生的本科上线率达74.5%,被称为“六盘山现象”。

    六盘山中学校长金存钰说,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体现自治区政府对贫困人口教育的重视,让贫困山区的人们和教育工作者都深受鼓舞。

    200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决定投入数亿元,再建一所与六盘山中学性质相同、规模更大的教育扶贫学校——宁夏育才学校,设计规模为1万人,仍然面向山区培养优秀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今年秋季,宁夏育才学校在校人数将达到7000人。

    自治区教育厅基教处处长王建平说,六盘山高级中学和宁夏育才学校的创办,使越来越多宁南山区贫困家庭和回族家庭的孩子,走出大山,来到城市学习、生活,缩小地区教育差距,提升民族教育水平。

    攻克“两基”:一个都不能少

    “破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这是宁夏上世纪80年代时孩子们上学的情景。“现在,路两边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郭虎说。

    200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召开全区教育大会,提出加快“两基”进程。据自治区主席王正伟介绍,“两基”攻坚期间,宁夏累计投资27亿多元,组织实施“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教育重点工程。在国家“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又安排财政专项资金为学生免费提供教辅材料,实现“三免一补”,并将范围扩大到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全区98万中小学生全部受益。

    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回族女童入学率较低。王建平介绍说,为了解决问题,许多具体措施先后推出,“包括大量培养回民女教师,回族女童可以带弟弟妹妹上课”等,使回族女童入学率得到快速提高,“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投入3亿多元实施的“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计划分期分批建设100所办学条件一流、管理一流、教育质量一流的回民中小学。通过举办回民女子学校和女童班,吸引适龄女童入学就读,提高了回族儿童特别是女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到今年9月,100所学校全面建成。这些学校成为当地最好的学校,受到回族群众的广泛赞扬。

    2006年,全区以县为单位,提前一年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目前,宁夏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4%,比2002年提高7.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6%,比2002年提高了19.83%。

    推动职教:连续5年增长

    “推动职业教育成了新的增长点”,据郭虎介绍,宁夏中职招生连续5年呈两位数增长,2007年招生达到3.8万人,“使更多的高中毕业未被大学录取、初中毕业不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在我区分时段学习培训之后,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实习就业。”

    据介绍,目前自治区普通高中招生与中职招生比例达到5.6∶4.4。同时,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2007年向山东等地输送职业学校学生1.4万余人。

    目前,宁夏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达到了36.64%,与全区少数民族人口自然比例大体相当,实现了民族教育与全区教育同步协调发展。

    此外,宁夏回族自治区高校采取少数民族招生照顾政策,对全区回族学生照顾20分录取,山区考生照顾30分录取。截至目前,全区回族考生的录取比例已从10年前的22.62%提高到了33%。

    “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们住在深山老林里,教师派不进去,所以他们不能跟城里面的孩子比。”王正伟说,给这些孩子降低3个分数段是合理的,“这些东西国外做不到,其他国家民族自治制度也没这一条,只有中国能够做到。”

    本报北京9月18日电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