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3日
星期

荒山变青山 青山变成金银山

——“科学发展试验田”毕节试验区20周年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叶研 宋广辉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23    [打印] [关闭]

    毕节地区毕节市清水铺镇橙满园村村民在采摘水果(摄于2008年9月5日)。

    本报记者 宋广辉摄

    勒紧裤带造林

    贵州省毕节地区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的村支书王永军坐在村委会的办公楼里,手里掂着最后一摞待发的绿色封皮林权证,指着窗外的满目青山林海,感慨道:“你们20年前来,只能看到满沟的沙石。山,秃得光股股的。”

    上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把毕节地区山林砍得所剩无几。“文革”时期搞“农业学大寨”不管山坡多陡,照样开荒种粮。这两次大破坏彻底毁掉了植被,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67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2%,土壤侵蚀模数达5466吨/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有2厘米活土层被流失。岩溶出露面积21297.17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79.31%。生态环境全面恶化,群众生活陷入极端贫困。

    干了10多年村支书的王永军说,那年头但凡下点雨,就是泥石流,用老百姓的话叫“雨打沙埋”。土地、道路被几尺厚的沙石埋没。1987年一场暴雨,小沟村民组一栋土房被冲,压死母女二人。当时的村干部杨先福领着乡亲们料理后事,连安葬死者的木板都凑不出来。残酷的教训,在穿岩村老百姓心中播下植树造林的种子。毕节试验区“逐步实现以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的思路,体现了老百姓的根本利益。

    起步艰难。穿岩村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3.3%。垦殖率90%以上,除了住人的地方和大岩壁,全种上了庄稼。本来1984年开始退耕还林,每亩补助200斤粮,穿岩村小沟村民组的杨先福联合几家农户承包了3000亩荒山造林。弄了两年,政策落实不了,补助中断了。退耕还林的农户失去粮食来源,打算毁林复耕。杨先福张开双手劝阻大家说,别看眼下这些树指望不上,可往后咱们的生存都要靠这些树呀!杨先福带着乡亲们在树苗之间套种庄稼。坡地套种非得存一颗造林的真心,否则“犁把一歪”,树苗就滚到坡下了。村民们犁一遍地后,马上就给树苗培一遍土。整个毕节地区的退耕还林过程,都经过了这种林粮套种的阶段。为了守住树苗,杨先福勒紧裤带,贷了几千元钱加强管理。植树获得经济效益的周期长,贷款一时还不上,杨先福两度被诉上法庭。他只好去找林业部门,请求砍几棵树换钱还债。一条硬汉说到伤心处哭起来,批到的商品材砍伐指标少得可怜。等到拎着斧子要砍树,又下不了手。最后胡乱砍了几棵歪枝斜干抵债。杨先福带着村民饿着肚子保住山林,不久就得到大自然的回报。又一场雨下来,小沟村安然无恙,山坡另一边植树造林起步晚的村子,则蒙受了泥石流带来的重大损失。

    经过艰难的经济积累和落实政策,国家恢复了退耕还林补助。这时,穿岩村有的村民已经知道植树造林的好处,但仍被断粮挨饿的记忆困扰,不敢退耕。1999年年底最后几天,村支书王永军会同镇上几名林业干部上山到各村民组作动员。走到白岩村民组时下大雪,王永军按照上级精神,和村民算退耕还林的经济账。村民肖华香说出了大伙的担忧:“停种庄稼植树,如果政策不兑现怎么办?”王永军知道政府这次退耕还林的决心,心里有数。但老百姓被政策落实不稳定的情况吓怕了,情急之下王永军只好说:“政策要是不兑现,大家到我家背米吃!”动员会开了3天,村民思想通了,冒着大雪上山挖树坑。

    十年树木,2000年到今天已是第九个年头,大方县羊场镇被定为林权证发放试点。眼下划分林权,分的可是正儿八经的树林子,是继当年分责任田之后,又一次涉及农民重大经济利益的生产资料分配,也是把农民切身利益和生态建设绑在一起的有力措施。王永军按规定发动各自然村村民民主商议制定划分方法,和全试验区一样,林权划分进展顺利。记者离开时,王永军正打手机催促最后几户农民来村委会领林权证。

    关键在于多种经营

    搞生态建设,实质就是要在有限的土地和现有人口的规定性条件下,挤出土地植树。老百姓吃饭怎么办?发展多种经营。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的过渡期出现过林里套种,并逐渐开展多种经营。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麻乍乡靠的是种草和种植马铃薯。

    走进麻乍乡村民马关龙夫妇养羊的院子,县畜牧局资助引进的38只“波尔多”山羊、5头黑白花牛,耳朵上都打着耳标。耳标上记录着牛羊的多种信息。马关龙夫妇 2007年种草20亩,自己投资6000元,至2008年年初,获利1.5万元。马关龙家的羊圈俨然是两排大瓦房,中间的空地用铁管圈成露天的羊圈。相邻的村民家的牛舍多数也是白墙灰瓦,村民戏称“牛宾馆”。牛羊圈后直接连着沼气池。在麻乍乡,像马关龙这样的养殖户已发展到100多户。过去,麻乍乡养牛是为了耕地产粮,解决温饱。牛羊成了商品之后,不仅二荒地、农闲地、冬闲地、田边地角、房前屋后、四旁五坎种植牧草,连千亩坪坝好地也退耕种草了。

    这一产业变化是伴随着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的。麻乍乡的启嘎、岩格、嘎利等村的回族村民发展种草养牛养羊,双包塘、坝海等汉族为主的村子发展养猪、养禽。用肥田好地种草,用优质草料养牛、养羊,用牛、羊粪便生产沼气,用沼气渣种植马铃薯。在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同时,处处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保护森林和环境,利用林木落叶为牲畜保暖,聚集圈粪肥发展种植业和培植草场。乡里的养牛、养羊、养猪协会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收集信息,协调客商,组织货源,安排销售。出栏猪、牛、羊的头数逐年增加。全乡人均收入从1987年的197元增加至2007年的2390元。目前麻乍乡的养殖业正形成产业化、商品化、规模化的趋势。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和有效利用解决了粮草争地、牧林争地的矛盾,山头沟谷长满黑压压的林子,森林覆盖率由1987年的13%增加到48%。

    瓜果飘香橙满园

    当初转产搞多种经营不那么容易。几乎所有乡村都有相当多的农户观望。你叫不种粮就不种粮?不种粮吃啥?但是农民对经济效益很敏感,你做出样子干成功了,不用说群众就跟着干。

    毕节市清水铺镇橙满园村如今说到退耕改种果树,干部老乡都说当年的老许带了好头。老许叫许猛义,福建人,1972年大学毕业夫妇二人被分配到毕节县农业局。那时大学生得下乡,再往下分,好几个村见他不会种地干脆不要。当时橙满园的村干部说,来吧,就算村里多养两头“公猪”(村里养着几头猪,是公共财产,遂名“公猪”)!虽然拿着人才不当人,但总算是收下这两个大学毕业生,日后因此得到了莫大实惠。

    橙满园村地处川黔边界河谷地带,一个行政村889户,散住在海拔580米到1050米的高度范围内,上下落差足足有470米。这么陡的山地种玉米,只长得到指头粗细。现任村支书张安福回忆说,全村三分之二的农户不够吃。春荒的时候老人背个箩筐上山挖蕨根给孩子们充饥。想吃顿大米饭要等过年。试验区成立后,因为当地气温适合果树生长,老许两口子用几亩地搞种植果树的示范,老百姓看不懂什么嫁接,什么区域化苗,什么追肥、防涝,有人把老许的树苗给犁掉了。村干部一看,马上带头学老许引进优良品种,种果树、搞嫁接。果子下来一卖,老百姓就跟上来了。1992年~1993年是转产种果树的高潮。

    现年66岁的赵连全从1958年起就为村里喂“公猪”,20年前家里是全村最困难的。他是老许的忠实追随者,猪要防疫配种得求老许,老许的科技知识让他折服。赵连全说,试验区成立后,他学着老许引进9种柑橘1200株,桃树、梨树、李子树1600株,把自家4亩责任田种满了。以前暴雨一来,把山上的土“大槽大槽地刮光”。那时为种几棵玉米还垒石埂,现在栽了果树以后,不用石埂就固定了土壤。

    村支书张安福说,现在家家户户种果树,3500亩地种水果,亩产水果可卖4000元~6000元。加上800亩早熟蔬菜,去年村里人均收入3500元。不仅村外通了公路,村内农户都有水泥路连通,村民下地骑摩托。给果树施肥、防病人人会搞。前两年派10名村民去邻县传授嫁接技术,去了以后打电话回来,说人不够,又加派了10个人。

    “那老许现在在哪儿?”记者问。

    “回福建老家了,听说也退休了。和他一起教村民种植果树技术的老伴吴秀梅去世了。”

    青山就是金银山

    20年来,围绕“治山治水,脱贫致富”这个目标,毕节试验区开展大规模的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在全区8县(市)356条小流域规划区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791.43平方公里。建设基本农田83.90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180.78万亩,经济果林31.80万亩。配套建设蓄水工程1870座,新修引水渠堤186公里,整修小山塘186座,拦沙坝1750座。完成土石方工程量14089.79万方,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从1988年的16830平方公里降到15814平方公里,减少了6.04%;土壤侵蚀模数从5466吨/年平方公里减少到3389吨/年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减少33.1%以上(其中,治理区的土壤侵蚀量减少57.8%)。在治理区出现了“土不下山,水不乱流”的良好生态格局,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土”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土”。据监测统计,间接经济效益约17亿元,是总投入近2.52亿元(其中国家扶持1.99亿元,不算群众投劳折资)的6倍以上。

    橙满园村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成了声名远播优质水果基地。村成立了橙满园果蔬协会,为群众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协会有柑橘种植示范户30户,示范面积150亩,辐射带动面积2000多亩;有早熟蔬菜示范户20户,示范面积50多亩,辐射带动面积600多亩。37岁的村民胡孝志一家6口人,种了20余亩地的果树,有橙子、桃子、李子,光橙子就可年挣两万余元,桃子可年挣1.2万余元,现在房子翻新了,家电齐全了。

    因为坡陡地窄,村民的新房前都用水泥砌筑了小坪坝。赵连全在坪坝边种上美人蕉,砌了小水池,摆着果皮箱。顺着美人蕉望去,坪坝对面隔着一条赤水河就是四川省的赤水河镇。河对岸出产的水果也打着橙满园村的旗号卖。赵连全和老伴劳动惯了,天天上坡下坡侍弄果树。到了果树施肥、剪枝、摘果忙不过来的时候,赵连全就请赤水河对岸的人当小工。平均每年10个人干40天,吃喝全包,割肉买粮,每盒价格3元钱以下的烟还拿不出手。每年请小工成本1万元。赵连全时髦地说:“有投入才有产出嘛!”赵连全的住房翻新了3次。他一天喝4两酒,分着顿喝,喝了酒挑粪给果树施肥更有力气。家里喂着3头肥猪,一窝鸡,母鸡18只。赵连全不卖鸡也不卖鸡蛋,全都自己吃。

    就这生活水平,赵连全仍说:“20年前村里我最穷。现在村里,我还是最穷的。”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