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4日
星期
将50台简易相机交给汶川村民,借他们的双手,拍摄下地震后他们最真实的生活。
一群很少甚至从来不摸相机的人,在地震之后,拿起相机,他们会给我们呈现出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自拍汶川(图)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24    [打印] [关闭]

    

拍摄者

    喻安福 何美 陈宗先 马艳 何彩琦 何星莉 余碧华 苟安英 余蓉 陈泽超 余小双 彭富伟 马瑜蔓 毛心怡 周世东 陶西东 何勇册 胡化栋 王光跃 王胡全 赖红杰 刘永鸿 付庆康 喻真亮 高井贵 杨利 王明杰 张前梅 马庆明 朱泽源 陈支俊 罗勇 杨朝雍 朱红成 倪琪 佘文英 郭勇斌 郭宇 郭峰 郭俊 杨玉强 李涛 李静 陈金铭 石美琼 倪群燕 佘苏俊佘永飞 佘永超 佘飞丽 佘康琴 余志芳 杨雪霞 李朝非 何文超 何要 陈浩 杨春云 达达 杨军 桂溪帐篷学校学生 桃坪小学学生 晨曦小学学生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除了早期短时间的影像匮乏,大量照片如同在魔法号角的应召下,铺天盖地涌来。这些从各个角落、不分黑白昼夜发送来的惊心动魄的现场纪实报道,似乎为观者建立起一个直达灾区的通道,也仿佛树立起一块透明的玻璃,对面的痛苦与嘶喊就在耳边。但是,这些单向度的声音和同质的观看,却在不断累积的过程中难免给我们带来了视觉疲惫和精神上的麻木。

    7月初,当我的邮箱还在不断收到年轻摄影师拍摄的四川地震主题的照片时,一家网络机构找到我,说想做一个项目,把50台相机发给汶川受灾的群众,让他们拍摄自己的生活。

    把相机交给普通人手中,此类项目最近几年很常见,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新鲜———但我仍然对这个活动充满期待,希望看看那些对摄影一无所知的受灾群众的照片。这并非出自一个探寻“真”或者“非真”的需要,而是更想通过一个变化的视角来看问题。

    7月底,50台简易胶片相机全部发放下去。除了汶川县城,附近的萝卜寨、龙溪乡、牛脑寨,都有村民得到了小相机。“摄影师”身份各不相同,爱拍照的羌族大婶,刚刚参加完高考的中学生,调皮的孩子,种苹果的大哥,以及司机师傅等等。这不是一个摄影活动,只是借用了相机这一工具,我们的目标不是选择那些会照相的人,而是试图找一些有故事的人,让他们用相机来书写。因此我们对拍摄内容没有做太多要求,只是教会他们使用相机,并留下一本拍摄手册,开篇是这样几句话:

    1.我们很期待看到你的照片。

    2.希望这台相机能给你带来快乐。

    3.不要担心拍不好,尽管去按快门。

    我回北京的时候,包里装着8个已拍摄的胶卷。路上,我不时地用手去摸它们,生怕搞丢了,它们是宝贝,里面盛着很多秘密。

    50台小相机拍下了四千多张照片,一卷卷照片里有很多故事。尹素的丈夫骑着摩托车在绵池、映秀间拉客,而她有时就坐在丈夫的摩托车后面拍照。喻师傅是茂县的一个司机,他的相机一直扔在车上,他终于有机会拍摄汽车经过沿途的风景,并且还像一个记者一样拍到了一次山体滑坡。佘永飞和他的弟弟妹妹,除了经历可怕的地震,父亲还在这期间诊断出癌症晚期,有一卷照片是孩子们去汶川县城看父亲时候拍的,一路走着记录震后的景象,最后几张照片是医院病床上躺着的父亲,而这也是他们的父亲所留下的最后的照片。杨军在地震中失去了女儿,他的照片里有一个离镜头很近的小女孩的面孔……

    那家网络机构的工作人员艾媚在她的博客上发了这样一段文字:

    “即使是同一个人,在面对我———这些外来的人的镜头,和自己熟悉的人面前,表现是多么不一样。在我们照相机里,他们总是生硬的,怯怯的,有那么一丝恐惧。可是当自己的伙伴把照相机对准他们的时候,他们笑得多么从容!

    “照片里的人,看着就让人快乐。我没有办法判断,画面上传递出来的快乐,是他们的常态,还是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要被记录下来的时候,就会潜意识要把快乐的那部分留传下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简易的照相机,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带来快乐的礼物。”

    艾媚所感受到的喜悦在我看照片的时候也在发生,那些照片我看过很多遍,每次看的时候都在笑。我被带到了他们的生活之中。职业摄影师将生活切成片段,而这些村民则把生活还原到了照片中。在照片中你可以看出他们在田地里干活的时候也带着这台相机,有的时候,照片会突然对准天空,我仿佛也体会到了那一刻的惬意,似乎可以欣赏到同一片天空,大山里的风光好美呀。

    看这些照片的感觉,就好像有人在给你讲故事。他们没有任何章法,却也并没有把相机当作留影的工具。这些影像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不讲究构图,更没有追求摄影题材独特能够得国际大奖的需要。在他们的照片里,生活如同往常一样继续。这些拍摄没有任何技艺的追求,却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观看方式。

    当然,他们也没有回避地震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在常态生活中,会经常冒出临时帐篷、简易的灶台、被摧毁的房屋,和废墟中人们扒东西的场景,这些照片也看得让人揪心。

    这几天,来自震区普通人的照片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展出,旁边就是职业摄影师的作品。这并非是一种对立,而是一种对话,是看与被看之间的对话。在观看这个影展的时候,即使是专业摄影师,也请放下职业所带来的优越感和自负。这些质朴的照片应该对他们有所启发。当我们的被摄对象“拒绝旁观”,发出自己的声音,职业摄影师们也应该“拒绝旁观”,放弃藉由相机带来的心理优势,将摄影看作是一种交流,而不是猎取照片的过程。

    借此照片,我分享了他们生活中的喜悦,看到他们在经历大地震之后仍然顽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也更希望能够分担他们的痛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

    任悦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