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没问题 政府投入显不足
9月19日,在天津科技大学50年校庆举办的“高校特色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作出了上述表示。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隶属教育部,是我国的教育宏观决策咨询研究机构。
之前扩招最快的是研究生 今后将是成人本专科
扩招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变化。然而,增幅最高的并非公众普遍认为的本科学生,而是研究生。相比于1993年,200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增长了8.9倍,普通本专科招生数同期增长了5.12倍。
1993年~200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从4.22万增加到41.86万,普通本专科招生数从92.4万增加到565.9万人。扩招带来的明显变化是,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从500万增加到2700万,增长了4.4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增加到23%。
“中国高等教育平台的顶部已经开始变宽,这对发展模式和体制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力在题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对策”的演讲中指出。
不过,今后的高教规模,“总体是小步往前走的态势”。目前高校扩招的势头趋于平缓。张力对此解释说,这并非各校自己安排的结果,而是国务院在宏观调控招生指标,就像“打了大仗以后要调整一下一样”。
他指出,“十一五”规划的15项指标中,只有5项指标的增量是大于“十五”规划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从2000年的1230万增加到2005年的2300万,2010年要增加到3000万,后一个5年的增量大幅下降。研究生“十五”期间增加了68万,“十一五”期间仅增加32万。普通本专科学生从2000年的556万增加到2005年的1562万,再增加到2010年的2000万。与此相比,增长空间较大的将是成人本专科教育。
扩招之后高教毛入学率的世界位次变化不大
虽然许多批评将扩招视为影响教育质量的一大因素,张力强调:“中国人力资源提升的幅度,得到了世界的公认。在扩招情况下,世界仍然认可我们基础教育和本科生的质量,也认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的研究生质量是靠得住的。”
“有些老同志怀念以前很高质量的师资、很少的一点学生、很高的教学质量,这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事到如今,你不把这样一个总体规模提升上去,中国的整个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是成问题的。”
张力说,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项指标上,我国扩招前后的世界排行并没有明显提升。1998年(扩招前一年)排在第80位左右,而现在处于第75位左右。“也就是说,其他国家都在扩招。如果我们不扩招的话,现在的局面更被动。”
“如果我们现在高等教育还没有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家可以想象是什么样的被动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起来是不是会大打折扣。‘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整个项目组当中,几万人在一起联合攻关,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员年龄在30岁以下。这些人都是在最有创造力的阶段,及时接受了高等教育,才能进入攻关团队。如果没有高等教育扩招,向这些攻关计划提供这么多后备人才,是不可能的。”
据此,张力强调:“高等教育扩招这样一个决策,没有大的方向的问题。总的来讲是缩短了我们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但是缩短的步伐还不够。”
校均学生规模扩大近3倍 生均教育经费下降逾2成
与激增的大学生数量对照明显的是,“政府的努力似乎还不够”。张力认为,“要保持高等教育的良好态势,需要明晰政府责任。”
据张力介绍,我国高校校均学生规模从1998年时的不到5000人,上升到了当前的1.4万人。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支出迅速下降,2000年为7310 元,2005 年降到了5376元。考虑到物价因素,“这种缩水就不是小数了”,这“意味着政府拿来的钱,原来只够5个人吃,现在要8个人吃。这给学校筹资的压力是空前巨大的”。
张力指出,教育经费占GDP6%以上是支撑教育现代化的基石。但我国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到2000年要达到4%的目标,并没有实现,2006年也仅占3.01%。“中国能否在2010年实现4%(的目标),还是有疑问的”,因为这需要2007年~2010年间,每年至少增加0.25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随着GDP这个基数快速增长,提高教育投入比重的难度,无疑越来越大。
令人鼓舞的是,中央财政今年大幅增加教育投入,由2007年的1076亿元增到1562亿元,增长45%。增加的投入,大致相当于1998年~2002年第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5年的增量。
不过,张力担心各地出现“挤出效应”——有了中央的转移支付,地方就减少了投入。事实上,《教育法》规定教育预算内经费要高于财政增长,很多省都做不到。2002年~2006年的5年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一年度下降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有7、17、19、23、18个之多。
教育资源不平衡是另一个矛盾所在。北京当地院校的生均拨款比中央部属院校还多,而四川、江西培养一个公办大学生,仅能得到2000多元政府拨款,“还不足上海培养一个公办小学学生(经费)的四分之一”。张力感慨:“世界上很少能够找到我们国家这样——生均预算内拨款最高省是最低省的8倍!这样的情况下,怎么保证质量?”
来自政府的投入不到一半 逼得高校想方设法创收
在演讲时,张力列出了一些关于教育投入结构的表格。
表格显示,我国政府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总投入的比重,从1994年的80.5%下降到2006年的40.8%,“一路锐减”。而教育总投入中,社会捐资集资经费的比重更是连年下降。“没有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健全的国家,社会捐资集资的比重这么低的,从1991年的8.6%降到2006年的不到1%了。”
教育投入结构表中,主要上升的部分是学杂费。“学费、杂费、其他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太快,实际上就是让学校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去创收。”
另一份中外比较图表则显示,2006年中国高校总经费中,政府投入占42.6%,非政府投入占57.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美、英、法等30国组成的国际组织)国家,政府投入占79%,非政府投入为21%;部分非OECD国家,政府投入占64%,非政府投入占36%。
“中国百分之九十的大学是公立的,姓‘公’不姓‘私’,政府应该负起很大责任才对。”张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