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5日
星期

教授名字为何成了番茄品牌

本报记者 韩俊杰 通讯员 王晓凡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25    [打印] [关闭]
    看着几十年来只能种麦子、玉米的贫瘠土地,竟奇迹般地长出一棵棵番茄,还一茬又一茬挂上了红红的果实,农民仝敬豪高兴坏了,仅仅六分番茄地,第一茬果实就给他家带来了近1000元的收入。

    同仝敬豪一样,河南省登封市君召乡大滹沱村的7个番茄种植户,目前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村民们把即将收获的番茄命名为“吉庆番茄”,以此来感谢帮助他们的农业专家王吉庆教授带领的大学生科技服务队。

    “俺这缺水的地能种水灵灵的番茄?骗人!”

    大滹沱村位于嵩山脚下,是郑州市的重点扶贫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这里海拔近800米,大部分是布满石头的荒山,可耕种土地少且贫瘠。“在别处亩产千斤小麦跟玩儿一样,可俺这儿最好的地最高才产七八百斤。”56岁的农民陈世家说。

    今年年初,豫西丘陵地区又遇到了少有的旱季,因为干旱,大滹沱村麦地里龟裂的口子有两个指头宽。离村里机井远的人家早就放弃了浇地,往年每亩能收七八百斤小麦的土地,今年最好的收成是8亩地才收了2000斤,最差的是5亩地的收成用小床单就装完了。

    村里的老人们天天盼着下雨,年轻人则收拾行囊准备进城打工,仝敬豪就是其中之一。

    大学生董少琪是土生土长的大滹沱村人,见到家乡还是如此贫穷,便萌生了创业的念头。她先后邀请河南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蔬菜学专家王吉庆、养猪专家任广智、养禽专家李明等一行7人,到登封市君召乡大固陀村进行村级产业发展规划。

    5月3日,河南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的科技兴农服务队应邀来到了村里,一堂由王吉庆教授主讲的麦茬番茄育苗技术培训课,让大滹沱村村民看到了希望。

    “专家说,收完小麦可以直接种番茄,亩产最多能达到1.2万斤,一亩收入五六千块跟吃豆子一样容易。”仝敬豪盘算着,听完课他便立刻报了名。可除了他,大部分村民还是半信半疑。

    “俺这缺水的地能种水灵灵的番茄?骗人!”“你们就是想让俺买苗,骗钱!”“你给的苗养不好咋办?别想用我这一亩三分地做实验!”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百姓的不信任,确实让王吉庆教授伤透了脑筋。

    “农民就是这样,他们既想利用科技知识致富,但又怕科技。”王吉庆教授说,“我们当时的想法是有一个农民算一个农民,愿意干的就先干起来,咱们用收获时的收入来回答百姓的疑问。”在王吉庆教授的带领下,河南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硕士研究生邵秀丽、王新恩利用双休日到大滹沱村,与7户番茄种植户一同育苗,指导种植和田间管理。

    “以后不信啥也不能不信科学!”

    5月中旬,分派到种植户手中的番茄苗,已经在塑胶盆里长出新芽。想着今年种麦子的损失能靠这些番茄补回来,村民焦新献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只要有空,他总要坐在新苗旁边,按照王吉庆教授的方法,仔细地照顾着这些“苗苗”,什么时候浇水、浇多少……一点不敢怠慢。可对待上门指导育苗的农大硕士研究生邵秀丽、王新恩,他却很冷淡。

    番茄苗已有5厘米高时,心急的老焦问小邵能不能施肥催长,邵秀丽说紧要关头绝对不能施,再过几天才可以。“那小闺女个子不高,戴个眼镜能懂啥?”老焦偷偷从乡里买来番茄育苗的肥料,悄悄地用上了。第二天早晨,老焦发现,原本马上可以移植到地里的两三千棵番茄苗一夜之间全枯死了。他马上打电话找来了邵秀丽,可为时已晚,老焦不得不重新翻土、育苗。

    现在老焦仍唏嘘不已:“那苗水灵灵的,可壮了,哎,都怪我不听话,以后不信啥也不能不信科学!”

    “累就是我最好的枕头”

    进入6月份,雨水逐渐丰沛,可不少村民家刚挂上果的番茄却裂开了口。村民们吓坏了,咨询电话一个接一个。了解这一情况后,河南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团委书记方芳决定,组织相关专业学科的学生,组成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小分队,直接派驻大滹沱村。

    小分队每天都要走访农户,并做详细的生长记录和报告,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立刻反映给王吉庆教授。因为是山区,家家户户之间的距离很远,而且都是没修过的山路,走访完村里7户需要一整天时间。

    晚上6时回到营地,队员们通常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吃完饭草草洗漱后便倒头大睡。本想打发晚上空闲时间,队员小康随身带了MP3,可直到在返回郑州的大巴上,她才听了一会儿音乐。“每天都感觉四肢像绑了沙袋,累得坐在床上都能睡着,哪儿还有闲功夫听音乐啊,‘累’就是我最好的枕头。”小康笑着说。

    现在,大滹沱村的番茄已经结了四茬,以前三茬的市场价计算,今年每户不到一亩的番茄地将帮他们增加近7000元收入。“现在,过去那些远远观望的村民到处打听我的电话,准备加入我们呢!”王吉庆教授说。

    “以后,村里还要搞休闲度假村,让城里的人来村里采摘、度假。”董少琪兴奋地说。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