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8年9月25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广告专版
海淀科技园自主创新结硕果 争做创新型国家建设排头兵
2008-09-25
    2007年海淀园技术合同登记23894项,占全市的46.88%,全国的10.82%。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420.09亿元,同比增长35.85%,占全市的47.6%,全国的18.87%。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年度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上,园区企业联想集团以2007财年168亿美元的营收跻身榜单,而在4年前,联想总营业额仅为30亿美元。奥运之际,海淀科技园区有30余项技术服务于奥运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奥运会技术供应商。除此,还有1家2008北京奥运会赞助商、1家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

    面对这一串动人心魄的数字,不禁要问:海淀科技园区给中国贡献的仅仅是这些代表经济实力的指标吗?从它20年的发展历史来看,它的出现和存在体现出的独特价值究竟是什么呢?

    为改革开放提供典型样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海淀区区委书记谭维克在读到这段文字后,谈到:中关村近30年的发展,正从一个角度佐证了报告的论述,即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可以说中关村的发展正是3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一个典型样本。

    1978年的3月30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落幕,“科学的春天”开始唱响,在科研院所聚集的中关村,科研人员的心中渐渐有了暖意。1980年10月25日,“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一个既无工商注册,又无法人代表的“地下组织”在中科院的半间仓库里偷偷成立起来,其创立者包括三个人:中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物理所一室主任陈春先,中科院最年轻的工程师、本行是原子弹设计的纪世瀛以及中科院物理所高压电气技师崔文栋。也正是由他们引发了“知识分子能否以知识谋利”的巨大争论。面对随之而来的“不务正业、歪门邪道、腐蚀干部”的帽子,陈春先坚持真理,最终得到中央领导的明确肯定。这就是与时俱进!今天海淀科技园区所取得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时和现在都坚持了与时俱进;同样,进一步取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成就,仍然需要与时俱进。

    1982年12月以后,海淀出现了四通、信通、京海、科海;到1986年底,这里各类开发型公司已近100家,逐渐形成了闻名中外的、以开发、经营电子产品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人民日报》以“中关村一场悄悄的变革”为题向全国报道;198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发布《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标志着高技术企业从此进入了不仅合理而且合法的正常发展阶段。这就是极大的调动了亿万人民积极性的改革开放。海淀就是在那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中国率先打碎了精神枷锁,战胜了饥饿,让自己成为全世界最庞大的“制造车间”。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随后,“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并发展成为一区五园。从140多家科技企业组成的“电子一条街”,到去年仅海淀科技园区就有18000家企业,其中全球《财富》五百强企业43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40家;1987年底,整个中关村收入不到10个亿,现在仅海淀科技园区就达到4000个亿。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海淀科技园区走过了这不平凡的二十年,也走出了一条以创新引领发展的道路,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标杆和典范,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核心技术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曾说;“海淀是高科技企业‘发展成长的根据地’”,而事实也印证了这一论断。联想的汉卡、四通的打印机、方正的照排,让人们至今回忆起来还激动不已。而如今,一批新的高科技企业正在海淀科技园区崛起,涌现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演绎着新时代的创新传奇。海淀区区长、海淀园管委会主任林抚生说:“回顾海淀园20年历程,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在推进自主创新的伟大进程中,不断攻坚克难,近年来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始终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与科技共发展,与市场共成长,与国家共富强,不断引领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电子信息领域,以中星微为代表的一批企业研发、设计和生产了6大类,2000多个品种的“中国芯”组群,中星微的“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自产业化以来,已占领了世界同类市场的60%,并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曙光公司研制出超百万亿次的中国首台超级计算机5000A,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之后第二个能研发、生产应用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在生物技术领域,北京科兴生物公司牵头组织研究的非典灭活疫苗一期临床试验顺利完成,成为世界首例通过临床试验的非典疫苗。

    在技术标准尤其国际技术标准上,园区企业制定和参与制定了大量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其他标准。联想集团联合国内其他企业提出了“闪联标准”旨在实现信息设备、家电和通信设备的智能互联;大唐电信集团研制的新一代3G标准TD-SCDMA成为国际电联认可的三大标准之一;北京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新一代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系统EVD也已成功获得国际标准组织受理;AVS音视频技术及系统标准也被批准为国家标准,在IPTV和手机电视等新兴产业中大显身手。这些标准将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打入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企业只能按照外国的标准进行生产的状况。海淀科技园区的企业正从标准的执行者一步步成为标准的制定者。

    为国家高新区发展提供内生式增长模式

    海淀科技园区133.6平方公里的范围不足以支撑发展,依靠技术进步实现质的飞跃,这是海淀在有限的空间寻求无限价值的重要出路。

    探索海淀科技园区内生式增长的模式。内生式增长的动力是什么,首先要判断怎么样推动和促进内生式增长?内生式增长有没有可操作的内容和推广的模式?海淀科技园区结合已有经验,已初步发现要素质量提升、产业良性互动、创新资源整合是内生式增长阶段的三个主要的动力,而这三个主要动力呈现明显的层级性。要素质量提升是直接动力,产业良性互动是内在动力,体现产业在地域的聚集、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领域的跨越、创新资源整合这是体系动力。海淀科技园区现在已经形成独有特色的创新体系的生态群,并且不断演绎出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作为关键的切入点。一个是要素质量提升助推内生式增长的起跑。

    一个是产业升级加快内生式增长。在海淀科技园区有信息制造、网络设备制造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企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高的特征,在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这样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像时代集团就是抓住了经济增长机遇。产业跨越带来园区经济增长局部的飞跃。海淀科技园区在参与竞争过程当中,洞察到3G移动互联网等高端产业业态,在提高发展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带来了重大的变革,这些新型业态的产生节约了资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可持续,在有限的条件下带来了整个经济体系效益的提升,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

    创新资源整合引致内生式增长聚变。海淀科技园区高度重视创新资源的整合、创新体系的构建,创新型企业是推动园区内生增长的主体,海淀科技园区目前有将近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涉足的领域非常宽泛。不仅在信息服务业、软件产业、创意产业等多个高技术领域,也涉及到生物、医药、环保、能源等领域。这些企业在长期的共生共融当中形成了一种独有特色的创新体系生态群。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创业、创新文化

    回顾海淀科技园区20年的创新发展历程,除了看到一系列外在的成就,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园区发展背后深层次的创业创新文化:

    一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把握时代脉搏,“敢为天下先”。从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批科研人员下海,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在全国率先加快科研院所改制,再到1999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后,海淀科技园区正式步入规范发展阶段。坚持解放思想,把市场经济制度、规则的确立作为其工作重点,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涌现了全国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等诸多个全国第一。海淀科技园区大跨步发展的几个节点,都是解放思想、突破体制束缚的结果。

    二是坚持独特的创新文化建设与创新精神的传承。创新创业文化对园区、区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硅谷能够引领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就在于其独特的创新文化。从第一批科技人员以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为己任,下海创业开辟我国民营经济先河,到一批批创业者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扛起“中国创造”的大旗,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是海淀科技园区发展的灵魂。海淀科技园区的创新文化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从北大的王选教授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的时代;到金山公司历时数年研发的WPS承载着国人的希望,成功打入日本等国际市场等都是民族责任感的具体体现。二是勇于创新不怕失败。从陈春先、纪世瀛,到柳传志、段永基,再到张朝阳、李彦宏,一代一代的创业者勇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三是开放包容性。海淀高校云集、归国留学人员众多、国际留学人员、国外专家密集,这种聚集造就了海淀科技园区创新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三是始终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政府转型,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上世纪80年代初“两不四自”原则的形成,到2000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的出台都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根本体现。园区管理机构不断地通过成立“一站式”服务大厅,推进“数字园区”建设等途径加速管委会由“管理”向“服务”转型,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如果说,在刚刚过去的这20年中,海淀科技园区作为一个领航者,带领我们国家开启了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新时代,那么,今后20年是中国在世界崛起的关键时期,为此国家提出了“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淀科技园在未来的10年、20年后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奇迹呢?我们有理由拭目以待。

    (村声)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