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5718厂一年内形成保障能力
作为总部确立的某新型弹药修理基地,该厂为实现全面保障某新型弹药的修理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才有了今天这“药到病除”骄人成绩。
5718厂成立30多年来一直是主修战机,2004年4月20日,总部正式确立该厂为某新型弹药修理基地。
“修新型弹药了?你见过吗?”职工们窃窃私语。其实,连厂长卢振南也没见到真正的新型弹药,更别说修理了。
隔行如隔山。从修战机到改修弹药,谁心里都没底。
卢振南心里也没底。按说他完全有理由向上级要条件:我们一没人才二没技术,要形成修理保障能力,只能慢慢来。
但在军工战线干了近30年的卢振南眼光可没这么低,他看到的是军事斗争严峻的形势,看到的是上级机关和部队同志巴望着自己的眼睛。2004年6月1日,在上级组织的一次会议上,卢振南顶着压力,坚定地表态:“我们坚决完成任务,尽快形成修理保障能力。”
当上这个“弹药司令”不久,卢振南就与“死神”打了一次交道。
要修理弹药,首先要了解其内部结构。2004年7月2日,在上级机关的同意下,工厂对首枚某型弹药进行分解。
卢振南把方圆数百米的无关人员和装备全部进行清场,自己坐镇指挥。在国内专家组的指导下,工厂技术人员一点一点地进行拆分。
“当时感觉世界好像停止了运动,厂房静无生息,大家屏住呼吸,地上掉一根针,都听得见。”卢振南回忆说。
拆分在紧张有序地深入。分解最难的是尾舱,其内有点火装置和数十公斤的高强度炸药,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发,瞬间导致战斗部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那种情景,说是在阎王头上动土一点不为过,随时可能把自己报销了。”谈起当时的场景,卢振南仍心有余悸。
8个多小时后,分解终于成功。上级机关领导一直守在电话机旁等消息,当听到平安分离的消息后,也长舒一口气。
修弹药光凭有一身胆气不够,还得靠技术“说话”。卢振南心里清楚,人才是装备修理的第一资源,从修战机到修弹药,除观念需要转变外,关键在于人才缺失。
“当时谈何人才,没有片纸资料、没有检测设备、没有一间符合条件的厂房,更别说懂弹药的技术人员了,完全是白手起家。”
房子可以建、设备可以买、人才怎么办?
该厂领导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引二培三借用”的思路,“引”就是大量引进弹药修理技术人才,工厂先后招聘了4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培”就是开展转型培训,工厂组织了近百期培训班;“借”就是借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
卢振南非常重视年青员工的培养。“年青人思路活,爱钻研,接受快,给他们一个舞台,相信他们会还工厂一个精彩。”
这些年轻人果然不负众望。工厂把他们送到装备新型弹药的部队学习,掌握一些装备性能。回厂后,即把弹药修理的核心部件、元器件交给他们攻关修理,不到3个月,这些年轻人就破译了故障定位技术,编制整弹和部件电路关系图、部件原理图和PCB图,弄清了全部信号走向,为弹药的修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他们中有的成为了工厂副总工程师,有的被提拔为车间副主任岗位,有的成了高级工程师。目前,工厂三分之一的中层干部都由年轻人担任。
2005年5月18日,距离某新型弹药建线生产不到一年时间,该厂将成功修复的弹药交付部队,这标志着该厂形成了某新型弹药的修理保障能力。几年来,该厂多次担负军区空军弹药修理保障任务,次次圆满完成,厂长卢振南今年也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