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6日
星期
董世民

从“门外汉”到“导弹通”

冯金源 张新凯 本报特约记者 王永孝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26    [打印] [关闭]
    7月中旬,北京西直门宾馆。一位年轻英俊的上尉军官健步走上领奖台,当总政李继耐主任把一块闪闪发光的“全军优秀青年标兵”奖章授予他胸前时,全场顿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位上尉军官就是第二炮兵某旅技术营副营长董世民。

    

    2001年,董世民从地方大学毕业后,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跨入了战略导弹方阵,下连不久就被任命为导弹装填排排长。

    导弹吊装专业,涉及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等6门学科。对于学机械制造专业的他,基本上还算“专业对口”。凭着在学校积累的知识,在连长和骨干帮带下,董世民勤学苦练,成为同期毕业的学员中第一个能够独立指挥操作的佼佼者。

    然而,学会容易学精难。2002年,他随连队执行部队训练厂房设备调试任务。连长指挥吊装,钩头起吊平稳,钢丝绳走的是“一条线”。到了董世民手里,钩头稳不住,钢丝绳直打晃。看到连长在身边跑前跑后帮助调整吊点,董世民十分内疚:凭这水平咋还敢吊几十吨重的导弹?

    从那以后,董世民更加用心琢磨,埋头苦练。训练场上,他与战友们探讨怎样“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外出学习,他缠着向兄弟单位的“吊装王”传授绝活;休假期间,他专门跑到地方的营建施工地向塔吊师傅请教“实战要领”。并根据这些经验和自己平时的训练体会,编写了3本吊装指挥流程、操作规程和操作细则,总结出了“起钩要稳、旋转要稳、落钩要稳、变幅要稳”的导弹吊装“四稳”口诀和“一预二看三查四听”的指挥操作要领,大大提高了指挥操作技能。

    2004年初秋,西北戈壁某导弹发射场。他带领7名战士为执行实弹发射任务的后期部队打前站。刚到目的地就接到第二天上午转载弹体的通知。战士们面面相觑地问他“怎么办”,董世民坚定地说:“平时怎么练,明天就怎么干,听我指挥!”他立即带领战士察看场地,研究方案,利用半天时间组织强化训练。

    当弹体集装箱缓缓吊起时,大家的心也随之提到了半空。董世民冷静指挥,随着一声声清晰准确的口令,弹体平稳“着陆”在运输车上,并实现了导弹转载一次成、装填一次成、误差零毫米的最佳精度,当场受到航天部专家们的赞扬。

    2004年,董世民走马上任装填连连长。2006年8月,部队紧急执行装备卸载转运任务。按上级规定,必须在国外侦察卫星两次临空的间隙内,完成所有装备的卸载任务。经前指计算,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必须要三个装填分队同时作业才能按时完成。现场指挥的重担落在了董世民身上。他凭借平时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全连官兵能力水平的信任,在半小时内,完成了120余台(套)装备的卸载任务。

    去年下半年,董世民由连长晋升为副营长。几个要好的同学就劝他,现在你当了副职,也该歇歇了,就凭你现在的荣誉,等着接营长肯定没问题。然而,他想得最多的却是如何通过创新来提高官兵的训练水平。

    按照原有的操作规程指挥导弹装填,有上百个口令,号手之间协同难度大,一次性装填成功率比较低。董世民就结合实装操作实际和武器装备结构特点,反复研究操作规程,提出了通过改进操作流程、优化相关方案,来缩短导弹发射前准备时间和号手培养周期。

    想法一提出,不少人提出反对,操作规程是专家论证认可的,轻易动不得。但董世民认为,只要对提高部队战斗力有利,就应当大胆尝试,敢于突破。

    在上级领导大力支持下,他带领营队各专业技术骨干,到上级机关找图纸、查资料、请教专家,从理论上论证了可行性;抓住实装操作训练间隙,经过二三十次反复操作实践,终于摸索出一套实用、简捷的操作组织指挥程序。较以前操作指挥,减少了35个口令,简化了操作流程,缩短了装填时间,提高一次装填成功率。

    在此基础上,他还带领全连操作骨干,制作出模拟训练器材15台(件)和专业三维动画课件14套,组织全连开展了模拟化训练,走出了靠“模拟多练、实装精练”来提高连队整体训练水平的路子。其中,他组织制作的两套教学课件被上级评为训练创新成果一、二等奖,探索实行的专业理论“复述式训练法”被第二炮兵推广。

    一个地方大学毕业入伍的干部,仅用7年时间,从“门外汉”变成了“导弹通”,并收获了那么多的荣誉,奥秘何在?

    记者在董世民日记的扉页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