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6日
星期
我国科研能力提升明显、后劲强大

舱外航天服研制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本报记者 赵飞鹏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26    [打印] [关闭]
    神舟七号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第一次发射,在此次任务中,航天员将着舱外航天服进行出舱活动,同时将释放伴飞小卫星,并对我国的中继卫星系统进行验证,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显示了我国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在载人航天七大系统的航天员系统中,备受关注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舱外服的外层防护材料要求耐正负110度的高低温,并对太阳光吸收率低、反射率高,还要防辐射、不起静电,科研人员历经多年才研制成功。

    服装的躯干结构也是难点,它既要保证耐受太空极端环境的强度,又要求焊接精度,科研人员攻关两年多,创下了国内铝合金焊接工艺难度之最。

    而据悉,舱外航天服的研制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这也显示了我国科研队伍的强大后劲。

    从航天测控技术发展上讲,自主创新也给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带来了深刻的感受。他说:“我们原来的功率部件,几乎都依赖进口。但在神七任务前,我们重新研制了发射机,通信测量的主干设备都是国产的。”

    他说,在上世纪90年代,测控中心、船站用的计算机非常落后,都依赖于进口,但是现在北京飞控中心、西安飞控中心用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都已经国产化。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朱民才主任表示,近年来,开发成功载人航天飞行控制等一系列大型软件,并建成了以快速数据处理网络环境为代表的多个硬件系统环境,这使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功能丰富、反应快捷、运算精确、可靠性高的现代化飞行控制中心。

    他说,我们成功掌握了现代化的飞行控制技术,其中主要有精确返回技术,高精度轨道机动控制技术,高精度的轨道确定技术、智能化的故障诊断技术,这些技术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神七任务中,还会对我国的中继卫星系统进行验证测试。这个系统将完成对空间高速运行的目标飞行器的捕获跟踪和测量,同时完成大容量的数据传输工作,会大大提高未来测控网络的轨道覆盖率。据中继卫星控制管理中心主任侯鹰介绍,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中继卫星系统重大科研获得了成功,这个过程中,在掌握天基测控技术、大容量数据传输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中继卫星控制管理中心总设计师杨开忠表示,以中继卫星为基础的天基测控网是测控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它也将为我国今后进一步深空探测打下基础。

    本报北京9月25日电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