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8日
星期

着陆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李华泽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28    [打印] [关闭]
    在陆地疆域中寻找一块适宜的场地作为载人航天着陆场,是着陆场系统一项最基础也极为复杂的任务。

    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航天工程总体室副主任、着陆场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安振华高工谈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的建设情况。

    安振华说,着陆场建设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从1993年到1996年,着陆场系统第一任总设计师夏南银、主副着陆场主任设计师刘志逵,与方案论证组的成员先后对理论上适宜做着陆场的地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实地勘察,最终确定以内蒙古作为主着陆场,副场选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附近地区。安振华说,着陆场要求的条件近乎“苛刻”。一是应当选择在飞船飞行地面轨迹尽可能多圈次通过地区;二是要大,既可满足返回舱正常着陆,又要考虑应急降落;三是地势平缓,斜坡不超过15度,无高山沟壑,少高大树木,最好没有大型工业设施、铁路、高压线、水库、居民区;四是雷电、大风、冰雹等危险天气频率低,气象条件较好。

    安振华说,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着陆场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逐步优化的过程。前六次的飞行试验中,有两次载人、4次无人试验。每一次试验任务后,系统内都要进行任务总结,针对任务中出现的问题和设计中的缺陷,进行研讨和反复试验,使问题归零。由于每一次的试验目的和特点都不一样,大纲都要重新设计,包括五大分系统的修改调整。这次神舟七号任务是在夜间发射、傍晚返回,针对这一特点,在发挥新建成的空中搜救指挥平台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地理信息和数据信息系统,增强了搜救力量,以更好地实时掌握返回舱的运动状态。

    谈到着陆场的未来建设,安振华坚定地说,肯定要朝着精干高效、快速机动的方向发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科研人员将进一步对系统建设进行优化整合,不断改革创新。未来的返回舱搜救全过程要朝着可视化水平发展,人们可以看到飞船着陆以及应急搜救全程动态图像,指挥、通信和信息传输等都将实现可视化。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