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9日
星期
访谈录

“两房”被接管 中国该借鉴什么

——李同博士答客问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29    [打印] [关闭]
    

    近日,美国财政部部长部亨利·保尔森宣布,美国政府接管陷入困境的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以遏制信贷危机继续扩大。一年多前揭开序幕的次贷危机,对美国金融市场乃至世界经济的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日,《思想者》就“两房”被接管,以及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问题,采访了美国密尔肯研究院(MILKEN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李同博士。

    (1)

    问:据我们所知,由房地产市场而起的次贷危机,蔓延至整个金融体系,导致对美国经济的沉重打击。您认为,此次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严重?

    答: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很不一致。比较悲观的看法是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在1万亿美元以上。截至今年8月底,全球金融机构由于次贷危机而核销的坏账已经接近5千亿美元。除了金融机构由于承销和持有按揭抵押债券而遭受的损失之外,房屋市场下滑还直接导致建筑业和零售业的不景气。间接影响也是严重的:住房在美国家庭债务结构中的比例日益增加。不动产的价格下滑势必导致消费紧缩,从而影响到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

    问:您认为,美国次贷危机会不会波及中国?

    答:个人认为,中国金融机构在次贷危机中遭受的损失比较有限。到今年第二季度末,全亚洲金融机构的损失总共为24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日本。中国银行的损失为31亿美元,由于准备金充足,所以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2)

    问:房地美和房利美目前濒临破产,这对于中国金融机构的潜在影响如何?

    答:可能更为深远。截至2007年中,中国持有面值为3760亿美元的美国政府机构和政府资助企业发行的长期债券,其中2060亿美元为资产抵押债券。如果不出意料,这2000亿美元中大部分应该是中国政府使用外汇储备购买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资产抵押债券。

    问:房利美和房地美发行的按揭抵押债券,美国政府有担保的义务吗?

    答:房利美和房地美其实属于政府资助企业,并非政府机构。它们由私人拥有,但其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美国资本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房利美和房地美从其他金融机构处购买优质按揭贷款打包进行资产证券化然后出售。金融机构从而可以把一大部分按揭贷款套现。房利美和房地美发行的按揭抵押债券一般被视为是由美国政府进行担保的,但实际上并没有条文规定美国政府担保的义务。

    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股价下跌,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今年7月布什总统签署一揽子法案,其中包括暂时授权财政部部长保尔森为房利美和房地美发行的任何债券提供担保的条款。最近又由政府出面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这表明美国政府将不惜以缴税人的负担为代价来支持房利美和房地美,以稳定金融市场,并保证房贷市场流动性无碍。金融界人士曾普遍预期在政府接管之后,股东权益将很可能被核销;债权人所持次级债务也可能面临核销。但目前财政部的解决方案并未包括这些内容。

    在不知道外汇储备所持债务的结构的情况下,不好判断房利美和房地美对中国造成的损失到底有多严重。但是次贷危机造成的信用紧缩以及美国私人消费的下降都可能波及全球经济,包括中国。

    (3)

    问:次贷危机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是否与监管机构的失职有关?美联储在应对危机方面是否有不当之处?

    答:有人说美联储对危机毫无防范,其实在2000~2007年间,美联储在防范按揭过程中的欺诈或不规范行为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危机发生后,美联储除了7次大幅度降息之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旨在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措施。可以说美联储能用上的工具都已经用上了。但危机来势这么猛,是谁都没有料到的。联储的各项监管措施收效不大,原因主要是监管机构的变革跟不上市场变革的脚步。

    问:中国从此次次贷危机中可以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答:金融创新在极大地促进了资本流动的同时,也推动了金融机构的杠杆融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金融体系前所未有地环环相扣,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市场永远比公共部门发展得快。金融创新发展的步伐是监管机构、会计制度改革所望尘莫及的。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纷繁复杂,因而被人诟病。如何使金融监管改革及时适应市场发展,是美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7月份布什总统一揽子法案中包括建立“超级监管者”,也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中国可吸取的教训是: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资本流动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在缺乏恰当监管机制的情况下又可能为经济体系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