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浪漫”转向“革命”
刘振江,清华大学定向生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回忆起一年前的支教生活,笑言“一不小心干了件伟大的事情”。
其实,在2000年以前,刘振江还是清华大学一名普通的学生,而他自言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虽然学习成绩还说得过去,但政治素质却欠缺不少。当时辅导员找到刘振江希望他上党课学习,没想到他不仅拒绝了,还和辅导员展开了辩论。从那时起,刘振江成了班主任眼中的“问题”学生。
1999年,学校推荐保送研究生,按刘振江的成绩只能读机械原理的硕士,他对这个专业不太满意。而去西部支教的同学可以跨专业攻读研究生,这便成了刘振江报名参加研究生支教团最初的原因。
刘振江支教的服务地是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初级中学,距离腾格里沙漠只有两公里。刘振江以前从来没有去过大沙漠,刚到土门的一段时间,这里整整下了一周的雨,那里的教师笑称他为“及时雨”,开玩笑说,“团中央应该多派你们来甘肃,缺水问题就解决了。”虽然是玩笑,但听着这些亲切的话语,刘振江的热情高涨起来。
学校的教师不多,刘振江代了3个班的英语课、2个班的地理课、1个班的历史课。他支教的一年里,学生成绩有所提高,3个班的英语最后平均成绩80多分。课余时间,刘振江也和学生探讨了很多现代的文明课题,为这些乡村的孩子打开了看到外面的窗户。不过,刘振江却认为收获最多的是他自己。
从小学习成绩就一直不错的刘振江,原来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是个“狂书生”,不过,在甘肃一年的生活,让他感觉到要完成一项重大任务时个人能力的渺小,更明白了集体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
甘肃是个缺水的地区,刘振江支教的地方,饮用水就是雨水。刘振江想帮助大家解决缺水问题,但面对大自然,却深感无能为力,“支教事业也一样,也许我们一年面对的始终是百十个孩子,个人很难有很高的成就感,可是我们几百个人付出的一年,有可能改变不少人的一生。”
一年的支教生活也让刘振江学会了宽容。原来他一直认为,乱砍滥伐是“刁民”所为,这对环境破坏太大。有一次,刘振江去学生家家访,一个初二的学生父母双亡,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家里只有一面土墙,其他三面都是用树枝和塑料布搭起来的,冬天零下27摄氏度,两个人也只能在这样的屋子里生活。这让刘振江极为震撼,也理解了当地农民的一些做法。
“这一年被感动得太多,被改变得太多。”刘振江说,自己良性的一面在那一年全面爆发了,“经历了贫困,见了很多勤劳而无助的农民和有所作为的政府机关,我真的希望能和他们一起走出困境。”在家访时,老奶奶拿出家里仅有的一个满是沙土的馒头款待刘振江,他决定自己将来一定要为那里做点什么。
一进入3月,土门镇基本上天天有沙尘暴。心情不好的时候,刘振江也会抱怨这恶劣的天气,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来这里。不过后来,刘振江却在想,总有一天,要去制服这恶劣的天气。当年6月,刘振江申请入党,鉴于他的工作表现,组织上很快批准了他入党,“我知道从此我从‘浪漫’转向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