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日
星期

地震灾难让我们更坚强

——记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四川师范大学赴四川茂县支教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01    [打印] [关闭]
    

    2007年8月29日,四川师范大学第九届赴茂县研究生支教团的吴凤群、陈晓瑜、黄泽娟、莫艳和余佳军5名研究生踏上了她们的茂县之旅。然而,当支教活动接近尾声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为她们的此次支教活动增添了一抹不平凡的色彩。茂县位于阿坝州境内,距离“5·12”汶川大地震震中汶川仅仅50公里。西部研究生支教团团员中,只有她们5人处于地震核心区。

    地震发生时,任教于茂县中学的吴凤群是5人中唯一一个正在上课的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了标题,地面便开始晃动。吴凤群当时并没意识到这是地震,直到一名学生告诉她地震了,她才赶快组织同学们将教室的前后门打开,将学生疏散到教室外。让吴凤群感动的是,地震发生时,所有的老师都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先把学生安全地撤离。值得安慰的是,学校里没有发生一起学生死亡事故。

    与黄泽娟同在土门中学执教的陈晓瑜是本届研究生支教团的组长,她教的是初二物理。由于当地条件艰苦,她与黄泽娟一直住在由学校提供的木板房里。陈晓瑜说:“地震当晚,由于校舍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坏,全校师生都是在操场上露宿。当地的村民为我们提供了塑料薄膜,我们便用这些薄膜和课桌搭建起了临时的帐篷。因为薄膜的数量很有限,我们只能先安置学生,全校老师都露天在外照顾自己班的学生。由于缺乏食物,有的年纪较小的女孩子便哭起来。这个时候,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悲伤真的是很容易传染的。不过,作为老师,我们都告诉自己不能哭,因为还有这么多孩子需要我们去照顾,去安抚。”

    到达茂县后,一直很想去农村教书的余佳军,却被安排到茂县中学教初二生物。地震发生时,她正在办公室批阅学生作业。意识到是地震之后,她与其他老师立即赶去教学楼。由于大地剧烈地摇晃着,她几乎是磕磕绊绊地走到教室的。将学生疏散到操场后,她开始清点人数。地震当晚,余佳军与学生们在操场上席地而坐,为了安抚学生的情绪,她让孩子们都围成一圈,与他们聊着天,谈将来的打算,谈各自的兴趣爱好。晚上,温度骤然下降,余佳军便将自己的厚衣服拿出来,给学生们穿上。“我们是老师,在地震中,我们必须坚强,必须挺住。”就这样,她与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漫漫长夜。第二天黎明,当大家迎来了第一道曙光的时候,听见了空中鸟儿的叫声。那一瞬间,所有人的精神都为之一振,仿佛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

    由于震后路况很差,支教团成员与全校师生都被困在学校里,救援部队也无法立即到达。学校里的存粮并不多,有一位乡民捐赠了1000斤面粉给学校,有的乡民则捐赠了大米。学校便用这些做成了馒头和稀饭。在茂县中学教高一数学的莫艳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感慨颇深,“那几天里,我们每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吃稀饭,晚上吃稀饭和馒头,唯一的菜便是莴笋。如果谁的碗里有一小块肉,那得高兴老长时间,还会在其他人的面前炫耀一番呢。”震后第二天,才有家长陆续前来接孩子。

    吴凤群当时负责给学生们分配馒头,最初是每人一个馒头,后来是两个人一个馒头,再后来是四个人一个馒头。有件事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天她把馒头放在孩子们的盆里后,那几个孩子并不把盆拿走,而是一直放在她面前。“我知道他们很饿,他们想多要几个馒头,我也知道他们并不是有意捣乱,但是我只能埋着头视而不见。我不敢抬头看孩子们的眼睛,我怕我一看见他们的眼睛便会哭。”也许,地震后的那段不寻常的经历对她们来说,是内心最敏感最柔弱的一块,触碰起来会有千般滋味,但是谁也不愿意将它遗忘。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