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日
星期

国有经济:踏平坎坷 飞速前行

本报记者 文静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02    [打印] [关闭]
    改革开放30年间,对国有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的国有经济从封闭走向市场,从僵化走向开放,走过了一段坎坷曲折、激昂壮阔的历程。其间,有艰苦的探索,更有丰收的喜悦。

    如今,国有经济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比改革开放初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实现了有机结合,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已初步建立,国有经济的活力和影响力已大大增强。

    中国特色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建立

    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被称为国营企业。这种企业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仅仅是一个生产单位;企业对政府高度依赖,企业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由政府调拨,企业生产的产品由政府包销,企业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认为,国有企业的30年改革,从本质上讲,是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寻找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30年间,国有企业从政府机关的附属,逐步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与经营者,呈现出较强活力和竞争力,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在探索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也走过弯路,遇到过困难。在1998年国有企业发展最艰难的时候,三分之二以上的国有企业亏损,当年全国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只有213.7亿元。当时,经济界人士对国有企业的前景普遍比较悲观。

    2003年国务院成立国资委以后,国资委以经营业绩考核为抓手,层层落实保值增值责任;以财务监督和风险控制为重点,形成了一套强化出资人监管的制度和办法。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进一步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多年沉积的一批长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困难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退出市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经过30年的改革,虽然国有企业户数大幅减少,国有经济比重不断降低,但资产总量大幅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13.9万亿元,到2007年增长到35.5万亿元,年均增加2.2万亿元,年均增长9.8%。

    国有经济的活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许多中央企业不但居于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李荣融对“明星”企业的辉煌业绩赞不绝口。煤炭行业,神华集团2007年煤炭产量超过两亿吨,销量超过2.6亿吨,企业规模和实力均居世界第一;航运业,中远集团船队规模居世界第二,经济效益在全球同行业中名列前茅;造船业,中船集团、中船重工2007年新接订单、手持订单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的建筑行业更令世界竖起大拇指。怪不得一些外国人说:“中国人能做的,我们绝对不要做,因为中国人能做的,我们绝对做不过他们。”

    中建总公司在国际上承建了很多高难度的建筑,不少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比如被国际权威组织评为“20世纪全球十大建筑”之一的香港新机场客运大楼;世界最高钢筋混凝土建筑——俄罗斯联邦大厦;我国援助的非盟会议中心等,都是“中国建筑”的杰作。

    中交集团在2007年全球最大225家承包商中排名第14位,居中资企业第一,在全球主跨逾千米的26座桥梁中,中交集团设计建造了10座,比如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浙江杭州湾跨海大桥、江苏润扬长江大桥、上海东海大桥等。

    今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鸟巢”、“水立方”都是由中央企业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一起设计的,施工队伍全部是国有建筑企业。“以前只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现在我国建筑企业在设计、施工等方面都有优势。”李荣融说。

    据了解,中交集团、中冶集团、中建总公司、中国中铁、中国铁建这些国内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都在1000亿元以上。

    同时,通过放开市场准入、相关政策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得到越来越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到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非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从18.16万户增长到32.38万户;资产总额从5.71万亿元增长到18.69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从6.16万亿元增长到24.52万亿元;利润总额从3151亿元增长到1.33万亿元;上缴税金从2256亿元增长到7107亿元。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本报北京10月1日电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