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6日
星期

自行车情结

■张玲玲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06    [打印] [关闭]
    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自行车不但是奢侈品,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就是有钱也买不到,那时是计划经济,凭票供应。没有自行车就靠双腿,我小时候不要说十里八里的路程,就是20公里也多半是步行的。

    到了70年代,情况稍有好转,有钱的话,托托人,搞到自行车票,也能买到自行车了。邻居就有自行车,我出去的时候经常会向他们借,如果幸运借得到,就会兴高采烈并且小心翼翼地骑着,生怕弄坏了。

    1981年的时候,妈妈托人给我买了自行车,金鹿牌的,很笨重的那种,据说这种车就是载100公斤的东西在山路上行驶,也不会坏。家里人小心翼翼地看管着这辆车子,不让弟弟妹妹们随便骑。后来这辆车作为陪嫁和我一起嫁到了夫家——老公就是用这辆车把我推到他家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老百姓的生活大大改善,后来,我又买了第二、第三、第四辆自行车,眼下我使用的是电动自行车。

    今天,小汽车满大街跑,于是,我也挺想把自行车换成小汽车。然而,最近看了CCTV的一个有关环境保护的电视节目后,我有了新的看法。

    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紧张、城市交通拥挤、汽油价格一涨再涨。自行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有许多优点:行路很少堵车,停车也容易,骑着还能健身。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自行车既不耗费汽油也没有噪音和污染,非常环保。因此,以自行车作为相当一部分人的交通工具,是符合国情的现实选择。

    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城市管理者却认为自行车是经济落后的象征,加上与日俱增的交通压力,我国一些城市的自行车道越来越多地被机动车道挤占,以至于自行车道越来越窄,甚至彻底消失。有媒体就曾报道某市合并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后,给骑车人带来了很大不便。以牺牲自行车道为代价扩展机动车道,缓解机动车拥堵,其实是一个偷懒图省事的办法,并不能真正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还会由此引发其他矛盾。根本问题还在于通过提高综合管理水平,统筹解决交通拥堵。我相信自行车不会被淘汰,自行车时代还会重新到来。希望管理者着眼于城市长远、科学、健康的发展,给自行车道让出更多的空间。

    其实,自行车和自行车道的存在,与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并不矛盾。一些发达国家现在都回过头来重视自行车交通。如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辟了高峰时段无红灯的自行车专用快道,美国80%的城市准备修建新的自行车道。城市道路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理应公平合理地分配。在大力发展机动车交通的同时,也应给自行车道留下一定的空间,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