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7日
星期

一个神经衰弱的文人

——读《春风沉醉的晚上》
丁珂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07    [打印] [关闭]
    “秉烛夜游”原本是一个词,到了郁达夫先生的《春风沉醉的晚上》中就成了两个词。在老透的春光中,秉烛,呆看桌边的烛火,演绎不近人情的幻想;夜游,一个人,从狭隘的深蓝天空里看群星,散漫漫无涯际的空想。这个消瘦的、神经衰弱的年轻文人,他的秉烛与夜游,少了古时文人骚客的雅兴,多了无可奈何的周而复始。在秉烛与夜游中,他极尽表达着自己的哀愁和迷惘。同样的马路,夜游的思量与正午的游行有着截然不同的际遇。烛光中与二妹相谈,夜游造成了二妹天真的误会。可以说,这两个意象是两条线,更确切地说,是许多个点,每一次烛光的明灭,每一次夜游的来返,这些遥遥相望的散点串连起来,使年轻文人散漫的思绪浮于灰白的薄云之上。

    多少年以前,我读到《春风沉醉的晚上》;多少年以后,我仍然记得那天读书的空气和天空中阴霾的调子,它几乎就是我少年时代的记忆。以后每次阅读郁达夫先生的作品,都能够回想起那一天的景象。以后的风从不同的方向吹,总也吹不来那一天的气息——第一次“秉烛”是在描述住所之后,也是第一次与二妹相遇:“我站起来点头寒暄,她深深看了我一眼,掩门而去。我觉得她可怜,却又无暇顾及,又动也不动地坐在那一小堆书上看蜡烛光了。”不知你是否惊讶,为何他看的是蜡烛光而不是那一小堆书?甚至书是用来坐的。惊讶的不只是我们,二妹的好奇心也“被我那痴不痴呆不呆的态度挑动了罢”。二妹的问话带出了含糊的回答,也让人知道这个在蜡烛光前发呆的年轻人到底在做些什么。为生计而愁绪满满,唯一的财产一件棉袍子已破旧不堪,只得与世隔绝,见不了自然而真实的光线,只得对着烛光发呆,失眠与营养不良困扰着他。本该配上朝气或热血这类词的青年,却是一番垂垂老矣的样子,甚至让人不免产生厌恶感。好在,他并不是什么都不干。翻译英法的小诗,德国的短篇小说,寄投于新开的书局。可见这个通晓外文的年轻人仍怀抱着一丝希望,纵然只是为讨生计的日常举动。

    二妹仍是深深看了他一眼,做了一种“不解的形容”。当一个满腹书卷的年轻人,生计都成问题的时候,他到底在想什么?烛光给他带来的是什么?昏暗中的一点光,或者是隔闭了光的一点昏暗。他到底还能否感觉窗外春光的更迭,室外到底是兵荒马乱还是一派和煦景象?于他,似乎都丧失了意义。他少的是,救亡的决心,多的是,无边的惆怅。

    当他第一次收到稿费,他又一次走上了那条马路,裹一件旧棉袍的他不知不觉地把头低俯了下去。夜晚,在这条路上,他可以漫无涯际的遐想;而白日,他的窘态曝光得一清二楚。无轨电车仓皇驶过,车头上站着的那肥胖的机车手,怒目厉声:“黄狗!”留下他,一脸仓皇。夜游是缓解神经衰弱的好庇护,夜晚也是年轻文人得以漫步的好时候。他只是一个窘迫的年轻人,无论他做什么,无论他的译文中有多少的山高水长、国破家亡。他的面前仍旧是这昏黄的烛光。谁说年轻人就当担起救国的重担,谁又说文人就该忧国忧民?这样一个消瘦的、神经衰弱的年轻文人,就像你看到的那样,脆弱、犹豫、无可奈何。少了一点乱世情怀,多了几分活下去的希望,或者多了几点尚且活着的感知。

    无限的哀愁蕴藏在灰白的薄云中,零星的星光是否还能照亮一方小路?或者只是照亮年轻文人并不明亮的眼睛。那些青春的气息都是相合的,我永远地记住了郁达夫书页中的气息。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