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8日
星期

面对巨灾 坚强奋起

——记抗震救灾中的绵阳市委书记谭力
新华社记者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08    [打印] [关闭]
    “5·12”汶川大地震重创绵阳,全市9个县市区、521.7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1963人、失踪7795人、受伤17.4万余人,损失惨重。

    面对突如其来的天降巨灾,绵阳市委书记谭力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坚强奋起、顽强奋战。全市灾后没有发生饥荒、没有产生外出群众、没有暴发疫情、没有出现群体性事件,夺取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重大阶段性胜利。

    历史罕见的巨大灾难,是对地方党委主要领导统揽全局、统率工作的特殊考验。

    地震发生的瞬间,绵阳城区水、电、气、通讯突然中断,惊慌失措的人们涌出了房屋,相互诉说着那惊魂一刻……

    此时,作为市委主要领导,刚从办公室撤出的谭力立即意识到:震情、灾情未明,首先必须稳定人心、沉着应变。为此,他立即指示启动I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组建市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并担任指挥长,并迅速作出三条决策:

    一是立即架设专用电话与上级联系,获取震级、烈度、震中、波及范围等准确震情信息;二是立即组织小分队深入市区学校、医院、广电、电力、通讯等单位查看灾情,拟定并发布市抗震救灾第一号公告,派出宣传车流动播放;三是立即组织各地、各部门成建制投入抗灾自救,确保工作不乱、指挥有序。此后,随着一条条指令和公告的发出,城区受灾群众情绪渐趋平静,抗震救灾各项工作紧张有序展开,为下一步全力支援重灾区提供了稳固的大后方。

    5月12日下午4时许,各县市区受灾情况报告接踵而至:北川县城被夷为平地,平武、安县、江油部分乡镇完全失去联系,几万群众身处“孤岛”而生死不明。

    “大难当头,救人第一!”在紧急召开的市指挥部第二次会议上,谭力的话掷地有声,“必须调集全市最精锐力量支援重灾区,必须全速打通通往重灾区的交通生命线,必须立足自救组织精干人员火速救人!”

    按照这三条原则,下午4时多,绵阳市几位主要领导奔赴重灾区,立即就地组建北川、平武等前线指挥部投入紧张工作。全市所有在建工程全部停工,所有大型机械立即赶往重灾区抢路保通,当晚成功打通通往北川、平武的道路。50岁以下的机关干部,大型国企职工和民兵组成的应急救援分队当天下午到达重灾区,全市从废墟中生还人员的80%在第一个24小时被救出。

    5月13日凌晨,北川等重灾区的受灾群众开始大量涌入绵阳城区。他们几乎没带任何生活用品,身无分文,有的还有伤在身,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党委政府身上。

    要使一时间多出的数万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能得到及时救治,难度可想而知,而时间却不等人。

    谭力断然下令:“立即打开九洲体育馆,打开城区各大医院,无条件安顿救治受灾群众!”谭力随后数十次深入安置救治点看望群众,并创造性提出按群众籍贯不同划分安置区、引导群众自我管理,以维护安置点的生活、防疫、治安等秩序。这些决定和措施取得了极佳效果。

    在城区安置的受灾群众虽高达10万余人,但秩序井然,伤病员均得到精心救治,中小学生还被安排进入了帐篷学校,长虹培训中心照常上课,创造了世界救灾史上大规模安置转移受灾群众的奇迹。

    地震不仅给绵阳带来了巨大损失,还带来了大量次生灾害。尤其在北川县城上游3.2公里处的湔江河段,因大地震造成山体滑坡完全堵塞河道,形成了蓄水容积最大可达3.2亿立方米的唐家山堰塞湖,严重威胁下游沿江130多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担任抢险指挥部副指挥长和避险疏散指挥部指挥长的谭力提出要以“零伤亡”为底线,不分昼夜与水利专家研究排险避险方案,扎实做好全溃坝涉及130多万群众的疏散准备工作,组织1/3溃坝下游淹没区共21万余群众有序疏散转移,并采取措施尽最大努力创造良好环境和生活条件,保证临时转移出来的群众住得下、留得住。经过20多个昼夜奋战,最终取得排险避险工作决定性胜利,成功实现了“零伤亡”目标。

    在大灾带来的“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谭力始终坚定地战斗在第一线。震发当晚6时,在安排部署好指挥部工作后,谭力即赶赴北川、安县查看灾情。当时天色黑暗,沿途余震不断,路上乱石林立,山上滚石横飞,但他顾不上自身安危,一路摸黑到北川县擂鼓镇看望群众。

    就是以这样的工作状态,几个月来,谭力一次又一次穿越在滑坡和泥石流组成的死亡线上,先后100多次到县市区、乡镇、村社指挥、调研,有时甚至一天连跑几个县10多个乡镇,往返行程累计1万多公里。

    抢险救人阶段,谭力每天工作都在20小时以上,困了就在车上或沙发上打个盹,嗓子哑了就打手势指挥。同志们心疼地劝他休息,他却总是说:“几百万人受灾,我睡得着吗?”

    据新华社成都10月7日电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