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0日
星期

贺兰山绝地反击

——兰州军区某集团军复杂电磁环境下实兵演习全程目击
马颖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10    [打印] [关闭]
    9月19日,兰州军区某集团军万人千装,在戈壁荒漠完成3个月野外强化训练后,迅即转入代号为“拂晓08——贺兰砺剑”实兵对抗演习。超乎寻常的电磁环境构设、扣人心弦的空地一体突击、导演部离开预案的多法导调,使这场演习如同生死绝地的战场,神秘莫测、险象环生。

    逼着指挥员讲自己的话、讲管用的话、讲打仗时该讲的话

    下了一夜的秋雨在清晨停了,浓雾笼罩着戈壁旷野。反击战斗在沟壑纵横的贺兰山下骤然打响。50多辆新型坦克和步战车编成的装甲突击群,在对“蓝军”前沿阵地猛烈炮击后,一举占领前沿6个要点。当战车停在裸露的山脊和狭长的通道内原地待命时,某装甲团团长张永明在电台里听到了集团军军长何清成的大声训斥:你是在演戏还是在指挥打仗?几十辆装备暴露在“敌”火力打击之下,原地等死哪?

    从一名坦克特级射手成长为装甲团团长的张永明,指挥着他引以为豪的现代化铁骑,逢演必胜。在张团长眼里,每年相似的演习,怎么会招来总导演何军长的严厉斥责?他赶紧指挥战车利用地形快速疏散隐蔽伪装。

    与此同时,师指挥所也被何军长“导”成一锅粥。

    集团军导演部两台指挥方仓车伏卧在山坡底部,经过变型伪装后,与四周地形融为一体,仅凭双眼,很难发现。

    某红军师从网上接到导演部导调文书后,师长汪海江主持召开作战会议。汪师长没想到,何军长在导演部通过视频传输系统同步观看。作战会按编排好的套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何军长抬手一看表,会议开了37分钟,他侧身对担任执行导演的集团军参谋长曹益民低语几句,少倾,两架无人侦察机悄然飞临红军师阵地上空。

    作战会还没有中止的迹象。何军长带导演部人员推帐而入:“你们的防空警戒分队是摆给人看的?‘敌’无人侦察机已准确定位师指挥所,你们等着挨炮弹呀!”汪师长和9名指挥员前脚撤出指挥所,一群炮弹就准确无误地落了下来。

    在临时开设的师指挥所,何军长现场口述“敌”情通报,分析处置只给10分钟准备时间。何军长的意图显而易见:逼着指挥员讲自己的话、讲管用的话、讲打仗时该讲的话。

    随即召开的作战会议与此前侃侃而谈、应对自如的场景反差凸显。情况设置远远超乎师里演习预案,在事先毫不知情、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要随机应对,临机决断。不少指挥员不是抓不住要害,就是硬着头皮按程式套。从何军长紧绷的脸色中不难看出,他对指挥员们的应变处置能力是不满意的。

    会议仓促结束。何军长语气凝重地说:“演习是未来战争的预演,世界上没有一场重复的战争,也没有重复的演习,重复是应对信息化战争最彻底的失败!”

    在无形的绝杀中感知电磁战

    这是一场刻意把红军师逼向绝地的演习。

    尽管红军师的领导在演习打响前,动用各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探知,集团军导演部把研究复杂电磁环境联合反击作战作为演习的主线,但他们却并不掌握最为关键的一个信息——就在演习开始前的半个月,何军长专门指派通信处长马哲,秘密分批调集通信、雷达、电子对抗等7大类装备和1324部各类电台,昼伏夜出,在合肥电子工程学院两名专家的指导下,悄无声息地在演习地域实地配置,实距部署,实装构建完成全程中度、局部重度的电磁环境。一张无形战场的电磁大网,在局外人毫无觉察的情况下“编织”完毕,张网以待。

    红军师渴望打赢这场演习的迫切心情,从备战细节就能体味出来。那段时间,全师最忙碌、最受关注的人就数通信科长彭信平和自动化站站长吉勒格。彭科长在演习中担任通信频谱管理组组长,其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昏天黑地忙了20多天,每天三顿饭都是参谋长张东晓亲自安排炊事班送到帐篷。汪师长几乎每天深夜都要过来问一次彭科长需不需要加夜餐。彭科长心里跟明镜似的,汪师长关心不假,但亲自督阵施压也是真的。

    演习场上炮火未现,电磁战场激烈的对抗攻防率先发起。从演习一打响,师长汪海江凭着军事指挥员特有的战场敏感,马上意识到导演部一反常态,招招直击“死穴”的意图。

    导演部出手绝不留情。不知从哪冒出的特战分队,一转眼功夫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配置在师指挥所附近的4台通信接力车“炸毁”,要不是警调连反应快,及时组织围歼,师指挥所差点就被连窝端。

    一险未平,一险又至。

    通信营长周勇带领通信分队刚开设完通信枢纽,立即遭到“蓝军”电子战飞机跟踪式干扰,三号指挥网噪音一片。通信频谱管理组赶紧启用一号备用频率,恢复通信联络。诡异的“蓝军”早已料到此招,随之采用瞄准式干扰,通信再度中断。通信预备队开设无线电台,接替工作,沟通联络。沟通不到两分钟,又被阻断。

    指挥不畅,形势危急。汪师长急令情报侦察组长寇建海:“出动纵深侦察队、空中侦察队,采取全方位、多手段侦察,迅速查明‘蓝军’压制干扰装备具体配置位置。”侦察分队闻令而动,穿插迂回至“蓝军”腹地,运用无人机航拍、远程照相、战场电视、红外观察、雷达侦察等16种侦察手段,多渠道获取情报信息。

    早一秒钟将侦获的情报信息传回师指挥中心,就早一分钟赢得战场主动。侦察分队正要回传侦获的图像信息,突遭“蓝军”强电磁干扰,战场侦察电视系统中断。情报侦察组组长寇建海通过电台,让侦察分队迅速改换备用信道。备用信道刚启用,“蓝军”阻塞式干扰尾随而击。汪师长终于体会到“一家人等米下锅”的滋味。心急火燎的师参谋长张东晓直接指挥侦察分队:“改用有线传输,迅速接入预设光缆一号节点。”

    较量如影相随,丝毫不容喘息。“蓝军”启动综合电子战系统,对侦察分队实施电子攻击,侦察队无线电通信、战场电视微波传输、卫星定位导航通信系统和卫星通信全部中断。情急之下,情报侦察组采取代码指挥、猝发通信和简易信号等方法,与侦察分队恢复通信联络。

    导弹射手田飞头一回真切感受到了复杂电磁环境下导弹不听“使唤”的无奈。小田在被军区授予“科技练兵模范连”荣誉称号的某装步一连有“神射手”之称,先后发射导弹18枚,弹无虚发。去年,田飞在雪域昆仑海拔4500米创造了首发命中的奇迹。田飞的拿手绝活是“一箭穿三靶”。然而,在演习中,发射4枚导弹,仅一枚勉强贴近目标。装步营营长王琛的心情和田飞一样:要想“心与导弹一起飞”,首先得迈过复杂电磁环境这道坎。

    几个回合拼杀下来,红军师各级指挥员终于清晰勾勒出面临的战场态势:“蓝军”在短波、超短波、微波和雷达干扰力量对比上明显占优势,其地面电子战力量对无线电通信干扰较大,没有跳频功能的装甲车载电台难以相互沟通联络,空中电子战力量对红军师雷达系统、特别是警戒雷达干扰尤为严重。

    吃一堑长一智,打一仗进一步。在“蓝军”强势电磁打击下,红军师屡屡受挫,以往探索总结的30多种抗击复杂电磁环境的“得意之作”基本派不上用场。但无论是师团营指挥员,还是参演官兵,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平时挂在嘴边的复杂电磁环境。

    在这个被称为无形战场的较量中,齐心协力想真招应对“软杀伤”,出实招抗击“硬摧毁”,一下子成了全师官兵思考和演练的焦点。也许行之有效的战法对策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在实践中去探索总结,但重新认知并理清复杂电磁环境“怎么设、兵怎么练、仗怎么打”这个思路,其实也是这次演习的最终目的。

    检视失利比急于求胜更紧要

    最后一抹落日的余晖隐匿在黛青色的贺兰山背后,激战一天的枪炮声戛然而止。

    一连几天,红军师的指挥员个个被导演部指挥的“蓝军”打急了眼。从演习一开始,仗就打得很郁闷,狡猾刁钻的“蓝军”一路牵着红军师的鼻子猛击狠打,而且专拣要害处,得手后又躲藏得无影无踪。

    师指挥所设在伪装得严严实实的地下,迷彩大帐内火药味十足的分析争论,一点也不亚于外边的战场。某摩步团团长郭正野话里带刺:“今天步坦协同战斗指挥得太臭了,一个加强步兵连眼睁睁被‘蓝军’的反击炮火覆盖。要是当时采纳搭乘步兵同时冲击的建议,也不可能把我一个连打光了……”郭团长的话无疑是正确的。在山高坡陡、纵深近4公里的两山夹谷,若坦克和步战车搭乘步兵发起冲锋,既节省步兵体力,又加快攻击节奏,在战术上达到出其不意、以快制“敌”的效果。

    师政委张绘武在装甲团当过3年政委,对步坦协同的战法非常熟悉。他接过郭团长的话茬:“艰苦激烈的战斗还在后面,现在当务之急要把战场失利的症结找准,从每个具体问题入手,剖析原因教训,从而使我们的战术思想和战术手段与实战贴得更紧。”

    正视失利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破解问题更需要“以敌为师”的智慧。

    副师长曹和先负责演习火力打击要素协调,第一炮兵群完成火力急袭后,因转移太慢,遭到“蓝军”远程精确打击,6门火炮被“击毁”。若不是第二炮兵群果断采取火力压制掩护,后果不堪设想。

    “发现即被摧毁”是信息化战争最显著的特点。装甲团团长张永明指挥装甲突击群首轮协同战斗时,被他视为“掌中宝”的3辆新型坦克,疾速冲到前沿阵地,弹未出膛,就被“拖出”演习。张团长愣着还未回过神,导演部的裁决结果就到了:坦克没有采取行进间射击战术,贻误战机,被“蓝军”反坦克导弹击毁。张团长窝火得一天没吃饭,逮住坦克营的人,张嘴就骂。窝火归窝火,但仗打得窝囊却是人为造成的。事后,张团长承认:“导演部的裁决无可挑剔。”

    知“敌”不深、战术思想不活、战法脱离实战环境、自我防护意识欠缺、对敌反击能力缺乏足够研究等38个具体问题,在痛定思痛的思相碰撞中一一变得清晰。

    现代战争的残酷性,注定了不管是谁,只要违背战场法则,就必然付出惨烈的代价。红军师的指挥员,极少开过这样切肤之痛的揭短亮丑会。在屡次演习中,所向披靡的红军师,哪遭遇过这般的尴尬和难堪。丢面子、出洋相不说,演习竟破天荒被迫中止了6次。用总导演、集团军何军长的话说,今天不狠下决心把各级指挥员打清醒、打明白,一旦战争突然降临,这支部队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正是由于集团军导调理念与实战的并轨,从演习一开始,导演部就把红军师一步步逼到了险境绝地。何军长临机导调的36种战术情况,悉数按实战要求,没有一个吻合红军师的预案。这就意味着,红军师越是摆脱不了按套路出牌,就败得越惨。红军师在与“假想敌”一厢情愿打演习,而导演部却“假戏真唱”与红军师打实战。导演部的用意目的极为明确,就是要绝不手软地把不符合战术要求与战场法则的观念做法消灭在演兵场。

    专家点评直击软肋

    专家坐阵导演部,全程参与敌情导调,现场点评各级指挥员对每个战术情况的具体处置,是这次演习的一大亮点。

    武汉通信学院电磁频谱管理教研室涂修信教授是全军知名专家,他认为,演习突出体现了复杂电磁环境的“实战性、系统性、对抗性、可控性和可视性”要求。涂教授的点评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师指挥所附近配备了3部大功率电台,这个不符合战场配置要求的细节没有逃过涂教授的犀利眼光。他的点评尖锐而中肯:“细节决定胜败是信息战争的必然要求。大功率电台最容易被测向定位,配置在师指挥所周围,后果是灾难性的。”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战术教研室底忠教授研究合同战术数十年,他对这次研究性演习,从指导思想、内容设置、战法运用、形式手段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底教授对师指挥所的编成提出了不同看法:“精确作战是信息化带来的显著变化,信息化程度越高,越要求各类作战指挥机构要精干灵活,摊子太大,指挥机构臃肿,难以完成高效指挥。”

    国防大学战役教研室主任马秀山教授用新、实、细来概括这次演习的特点。他着重围绕精确打击阐述个人观点:精选打击目标,是迅速扭转战场态势的关键。精确作战体现在战术上,就是要定点、定位、定人。关键目标、重点目标、其次目标,谁来打,用什么火力打,怎么打,指挥员必须心中有数。对红军师采用的反击战法,马教授袒露看法,战法针对性较强,但内涵不够。没有把精确筹划、精确分析、精确用兵、精确打击融为一体。

    涂修信教授接过话茬:“未来信息化作战,获胜者必将是最善于运用频谱的一方。信息化作战的标志是精确打击,而精确打击依附的是精确的信息传递。”应对“蓝军”电磁攻击时,师里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使用不少土办法。对此,涂教授持否定态度:土办法肯定不是解决复杂电磁环境下信息传输的最终方法,这些看似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信息化战场是靠不住的。

    涂教授说,装备的性能是靠人开发的,手中有频谱装备而不用频谱传递信息,这个思维误区必须突破。涂教授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不能因为河里水太深太急就“弃船不用”,而要绕一个很大的圈去过河,偶尔也可能绕过去,但很可能到河对岸的时候早已时过境迁了。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