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前的水下漫步
水槽环境模拟人造太空
神五、神六空中的所有操作都可以在地面模拟,但神七舱外活动状态在地面是无法完全真实模拟的。水槽环境就是模拟水下的人造太空,航天员只有在水槽模拟失重出舱训练才能实现太空行走。
海军潜艇学院早在2006年8月就开始对航天员教员的潜水培训了。学院派出教员胡霈先从理论上教学;2006年11月,派出几名潜水教员对航天员进行系统的潜水训练;2007年5月,对航天员的教练员进行水槽服实验训练,让航天员的教员先期掌握规范的技术,然后再对航天员进行培训。
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潜艇学院在累计82天里,先后协助中国航天员中心完成了水槽验收和训练程序验证,保障航天员教员水槽模拟失重环境出舱训练、航天员水槽模拟失重环境出舱训练、航天员水槽模拟失重环境出舱强化训练任务。学院抽调防救专业的16名精兵强将,保障航天员的教练员和航天员从零开始,直到一步步训练成功。
上天的“58个阶梯”
从基础理论训练阶段、航天专业技术训练阶段到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阶段,航天员共要接受8大类58个专业的训练,被称为上天的“58个阶梯”。而航天员水水槽模拟失重训练是通过技术手段达到中性浮力配平,克服水的阻力以及失去平衡的影响因素,着舱外在真实的失重状态下体验失重,这是保证出舱、太空行走重要环节。
据介绍,航天员身着重达120千克的装备,承受着比平时多出1个大气压力在10米深的水下作业,在地面看似很简单的操作,航天员们却需要付出超出平时一倍的体力。每一次下水训练,他们的体力都严重透支,所以安全保障的重担压在“航天员水槽模拟失重训练潜水保障队员”的肩上。
“头一次进水槽,翟志刚有些兴奋,他走来走去,动作量比较大,没注意保持体力。水槽训练,并不像在水立方游泳那样轻松简单。”于庆华告诉记者,经过“潜水教练员”的纠正,航天员们很快按照规定的动作进行训练了。
据介绍,用于训练的水槽深十多米,里面放置一座按真实飞船全尺寸建造的独立舱段,用以航天员身着水下训练服进行舱外活动的模拟训练。“水槽”的全名叫大型中性浮力水槽,简单来说,就是在地面模拟的太空失重设施,在水槽里就可以开展完成舱外活动任务所需的训练。所谓中性,就是施加在物体上的重力与浮力大小相等,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维持一种随遇平衡状态。
航天员特别谦虚
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参加过航天员失重训练的潜水教员陈飞虎告诉记者,他们在10米深的游泳池中一泡就是两三个小时,“航天员失重训练涉及到方方面面,具体到打个喷嚏,往往容易引起危险,潜水员时刻都要注意观察,”另外,潜水员在水下长期活动,身体也有严格的要求,“潜水员哪怕有一个感冒的都不可以下水,怕传染了航天员。”
“航天员正选和备选共有6名,他们分为3批下水训练,每组在水下训练约3个小时左右,航天员在训练中特别刻苦,”担任过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的潜水教员的江新告诉记者,在他和战友的眼里,这些航天员特别谦虚、很和蔼,而且不娇气,每次训练都是一个个地认真过关,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他们都会认真请教。
他俩用摄像机记录“航天员在水下的一举一动”
负责水下失重拍摄工作的一级士官刘国强今年只有23岁,他和28岁的班长马蒙蒙一起,负责用摄像机记录航天员在水下的一举一动。“虽然平时加强了训练,但是要想让航天员的每一个动作都尽在镜头里,又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刘国强告诉记者说,他在水下举着摄像机,每当周围有潜水员游动,摄像机就会晃动,为了防止晃动,他没少在陆地上苦练,“我们要360度全方位地记录航天员在水槽中的表现,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纪录镜头。”
水槽中模拟舱外任务时,航天员往往一下水就是3个多小时。担任水下摄像的两个小伙轮流下水,上岸后,常常连拿东西的力气也没有。而水下训练比陆地上操作又要艰难很多。
潜水员一入水中,需要一小时更换一次氧气瓶,而航天员身着的水槽训练服,则是由氧气管直通,他们在水下一呆就是三四个小时,反复训练出舱时的动作,熟悉要领。而潜水员则需要“保驾护航”更长的时间,包括前期准备和训练完毕后的清场工作,都需要潜水员来工作,28岁的潜水监控员三级士官马蒙蒙需要手持摄像机,全程跟踪航天员,在水中腿要不停在摆动,每次出水,身体都像散了架,手被水泡得都成了“白面馍”。但他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成功记录下航天员在水下训练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