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后的教育观念 滞后的师范教育
我的孩子就曾是这一失败的科学课改革的试验品!每每想起,心都是痛的。
记得一天早晨上班,在胡同口意外碰到孩子的班主任行色匆匆地从校门走出。见我主动打招呼,她说要赶到海淀教师进修学院上课去。“海淀正在搞科学课改革,我的专业是学生物的,根本就不懂物理,现在要我们现买现卖,谁知道会怎么样啊?!”这位老师的表情显得很无奈。
到孩子初三开学的时候,新换的班主任是个物理老师。第一次家长会,她便通知家长们赶紧去课本商店购买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套物理、化学、生物教材,她使用的口气极为严厉,“实话告诉你们,科学课只有科普知识,没有知识考点,我这样做绝对是为了你们好!”
后来因为非典,这所普通中学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补课,孩子也就稀里糊涂地结束了他的初中时代。再后来,就听到海淀区科学课改革被画上了句号的消息。
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可是,科学课改革的路为什么会如此艰难曲折?
从教育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课程改革工作的基础教育二司巡视员朱慕菊那里,我得到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首先,这与中国教育多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有关。
按照人的正常发育,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往往是从一件具体事物或一种自然现象来直观感知的,分科学习还为时过早。因而在国外,对这一年龄段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重点是讲科学发展史,讲科学家生平,讲科学研究的发现过程,以培育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坚持真理的态度和科学精神。但是,我们传统教育特别强调学科本位,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理化生三门课是分科的,所以当科学课的改革试图由分科走向综合,就异常困难,会引来学校、老师、家长方方面面的质疑和一边倒的反对声音,因而虽然有些地区、学校有勇气尝试做一些的改革试验,但走着走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会迫使他们不得不回到从前的老路上。
另外,师范教育的严重滞后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有人说,教育最实质性改革实际是课程的改革。在国家具有时代性、世界性的课程改革工程早已启动多年的大背景下,长达近10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师范教育并没有站在一种具有前瞻意义的历史高度上,把科学课教师的培养与课程改革的人才需求及时地结合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没有整体性的改革,没有相应的师资及时跟上已经起步的课程改革,其改革的命运可想而知。
显然,滞后的教育观念,滞后的师范教育,是导致科学课改革屡遭挫折的根本原因。那么,科学课的改革,还应不应该继续?
答案显而易见。教育需要改革,人民也寄希望于改革,因为只有改革,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一代新人。但是,改革也应该讲究科学,没有系统的改革,没有准备的改革,只能是失败的改革,只能让一些无辜的学生成为无谓牺牲品,这是广大学生和家长所不愿意的。
刚刚听到的一则故事感人而悲壮。
浙江省为推行科学课程,经历了10年的风雨,一度连省里的两会都传出了要求取消科学课的声音。坚持还是倒退?省教育部门的领导进行过一次秘密的举手表决,结果除一票之外,其余的人全部同意将科学课的改革之路继续坚持走下去。
这样的勇气和自信,让我们对未来的科学课改革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