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0日
星期
新老报人共聚首 本报纪念复刊30周年——

有一种青春永远不老

本报记者 崔丽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10    [打印] [关闭]

  座谈会会场。

本报记者 赵青摄

    头发花白的张飙,满面含笑,站起身,向全场抛了一个“飞吻”;顿时,台上台下笑成一团,一股飞扬的青春气息,把两代青年报人的心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今天,中国青年报社原副总编辑张飙,和40余位老青年报人一起回到位于北京海运仓2号的“娘家”,个个如孩子般年轻快活起来。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聚会。今天,《中国青年报》召开以“坚守价值,传承使命”为主题的纪念《中国青年报》复刊30周年座谈会,新老报人齐聚首,共同回望、重温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青年报人走过的激情燃烧的光荣岁月。

    中国青年报社党组书记王宏猷在致词中说,《中国青年报》复刊30年,是与改革开放相伴、与改革开放同步的30年。《中国青年报》亲历了改革开放,见证和记录了改革开放,并始终站在改革开放前列,为推动改革鼓与呼,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青年报》也因改革开放而获得了历史性发展。

    上午9时,报社六楼大礼堂座无虚席。两名年轻的青年报人诵读起“激情岁月,我们一起走过”的篇章。

    大屏幕上,一张张报纸被定格,又一页页被翻过,如同穿越时光隧道,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一段段如歌的历史瞬间。

    1978年,开启了一个春天故事的序幕,也为一张报纸重新注入了新的生命脉动。当年10月7日,就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文革”中被迫停刊12年之久的《中国青年报》正式复刊。

    30年来,《中国青年报》与改革开放相伴,随思想解放前行。而今天在座的一位位华发老人,在风华正茂之时,伴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春天足音,在《中国青年报》这部大书上激扬文字,成为改革开放30年的见证者、亲历者、记录者,并以如椽大笔推动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步伐。

    忆往昔峥嵘岁月,老报人感慨万千。

    85岁的钟沛璋满头华发,精神矍铄。钟老于1982年至1987年间曾任中宣部新闻局局长。《中国青年报》复刊时,钟沛璋参与、主持了复刊的报道。“当时的中青报是在胡耀邦同志发出新长征号召的召唤下复刊的。这说明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开始了民主、富强的新征程。”

    钟老豪情满怀地回忆道:“当时‘左’的思想还在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冲破‘左’的禁锢,解放思想,青年报人满怀激情地打了几个漂亮仗。”

    于是,人们看到,这张报纸一开始便站到了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前列。复刊当天,针对当时“文革”“左”的思想依然甚嚣尘上的现实,一版头条刊登了毛泽东1955年为《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合作社的青年突击队》一文所写按语手迹,下半部刊登了周恩来同志的《学习毛泽东》,强调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毛泽东。

    “报道有力配合了当时正在进行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引起极大影响,《人民日报》等报刊纷纷转载。”钟老说。

    此后,《中国青年报》又组织了天安门诗抄作者座谈会。1978年11月14日,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并为因该事件遭到迫害的所有人平反。

    闻听此讯,钟沛璋激动难抑,连夜起草评论员文章,4500字的评论一气呵成,热情赞颂伟大的“四五运动”。

    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潮头,敢于向束缚历史前进的阻挠障碍、条条框框发起挑战,成为《中国青年报》一条清晰而鲜明的思想主脉和价值观。

    从“要敢于冲破旧思想的牢笼”、“不拘一格选人才”,到刊登刘心武小说《爱情的位置》、开展“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人生观大讨论;从张广厚、杨乐等一批科学楷模走上版面,到《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感动一代又一代青年……《中国青年报》复刊后推出许多闪烁着思想解放之光的报道,在广大青年中得到热烈响应。

    1984年以来,《中国青年报》与改革开放一起走向深入,在新闻思想和报道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领风气之先的新闻改革探索。

    《1+1+1=?》、《失败者》、《跃上人生新高度》等一批独特视角和写法的报道,冲破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和计划经济相关的各种束缚。《两代知识分子对话录》,打破了主流大报不会有不同声音论辩的思维定势,体现了民主平等精神。

    30年弹指一挥间,然而在原社长兼总编辑徐祝庆的脑海里却始终烙印着两代知识分子对话长篇系列报道引起的巨大反响。“当时本报驻浙江记者到一高校采访,一进教室就看到刊有那篇报道的报纸,被一期期裁下,贴了满满一墙。”

    大兴安岭火灾、’98抗洪、安徽小岗村土地改革、深圳速度……一幕幕难忘的历史场景在两代中青报人的眼前闪现,一个个狂飙突进的时代变迁激荡着两代中青报人的心。

    中青报原评论部主任、现为《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动情地说:“回首在中青报走过的激情年代,我可以无愧自己的青春岁月,无愧中青报人的光荣称号。”

    大屏幕上,黑白的版面渐渐化为彩色。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适应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本报开始研究和报道转型期社会关注的青年问题。按照“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的办报思想,伴随着党的十七大吹响的新一轮思想解放号角,《中国青年报》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之上。

    《冰点》周刊年轻的副主编包丽敏说:“我在这个报社工作了5年,总是感觉这张报纸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场,这种气场凝聚、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报人,也形成了这张报纸独特的魅力。”

    30年来,坚持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观,坚守社会良知、勇气与责任的使命感,务求思想解放与创新,在一代代青年报人中传承、发扬,已化为中青报人共同尊崇的职业荣誉与操守,如血脉流淌。

    短暂的相聚,有激情豪迈,有欢声笑语,有沉思回想。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晓受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委托,代表书记处向《中国青年报》复刊3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并对中青报创刊以来特别是复刊30年以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希望中青报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陆昊同志在加强共青团宣传舆论阵地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要求,继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努力实现市场营销与内容建设的双轮驱动,坚持规范运作,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使《中国青年报》更好地成为共青团影响青年的重要渠道、吸引凝聚青年的重要载体和教育引导青年的重要阵地。

    “东风融万物,春来第一枝”。张飙用亲笔书写的字幅表达他对《中国青年报》的敬意和深情,这也寓意着新老中青报人还会在未来的征程上携手并肩一起走,因为“有一种青春永远不老”。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