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2日
星期
30年,我军军队员额从600多万降低至230万

打赢能力,在变革中跃升

人民日报记者 冯春梅 新华社记者 樊永强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12    [打印] [关闭]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在30年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从编制体制的精干高效到训练手段的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从人才队伍建设的革命化、年轻化到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从后勤保障迈向社会化到武器装备设计的高起点……肩负着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重任的人民军队,不断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全面推进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显著提高。

    军队规模越来越小,战斗力越来越强

    “这支军队规模越来越小,战斗力却越来越强了。”曾多次到中国军营参观采访的一名外国记者得出这样的结论。

    30年前,人们曾用“臃肿”来形容当时军队的状况。历经多次裁军,今天的人民军队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精锐之师。

    每一次“精兵简编”都瞄准“合成、高效”。30年来,我军规模一减再减,军队员额从600多万降低到目前的230万,在大裁军的舞台上,一批旧的兵种消失,一批新的兵种和专业成长起来。

    和平年代,军事训练成为部队战斗力生成的基本途径。从上世纪70年代的“三打三防”训练到80年代的合同战役战术训练,从90年代以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目标的训练到新世纪新阶段以打赢信息化战争为目标的训练——时代的发展推动着人民军队军事训练不断实现历史性跨越。

    进入新世纪,发生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两场局部战争,初露信息化战争的端倪。远在异国他乡的战火引起了全军将士的反思——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战斗力要素的内涵。

    紧随国家信息化建设步伐,尚处在机械化半机械化阶段的人民军队,开始了向建设信息化军队的转型。随着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逐步展开和大力推进,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步伐不断加快,指挥手段逐步向信息化发展,武器装备信息化含量不断提升,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逐步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途径。

    数字化战争实验室中运筹帷幄,旷野演兵场上战车驰骋,万里长空“雄鹰”展翅,大海深处“蓝鲸”纵横……通过一场场近似实战的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和演练,人民解放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稳步提升。

    未来战场上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较量。近年来,中央军委和四总部不断加大人才战略工程实施力度,培养造就大批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胜任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新型军事人才——

    2003年,中央军委出台《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我军依托国民教育的雄厚资源,军事人才培养之路越走越宽。全军已先后与100多所地方高校签订了依托培养协议,招收选拔国防生数万名。目前,全军作战部队军师团领导95%以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空军一线飞行员全部具有大学学历,海军一线舰长100%毕业于专业院校,第二炮兵的技术军官几乎都具有学士以上学位,全军已拥有一批硕士连长、博士团长。

    后勤保障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7年建军节前夕,走过了80年辉煌历程的人民军队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面前——全军军官第一次配发了礼服,第一次采取了礼服“单量单裁”、常服“套量套测”的方式……

    “我军服装制作和管理逐步由粗放向精细,由定性向定量,由经验向科学发展。”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王安说,“这次换装既实现了整齐划一,又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与军装更新换代一样,官兵们的吃、住、行、医也在30年间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军人的伙食标准自改革开放以来提高了23倍,基层官兵的饮食结构已由温饱型发展到了营养型;边海防一线,昔日的木制、铁塔式哨楼,已被永久式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哨楼所代替;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把全军众多医院连在了一起,患病官兵即使身在边防,也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专家诊断;即使在青藏高原,先进的取暖设备也能使海拔三四千米的营房在冬季保持20摄氏度的室温,官兵不再靠烧牛粪取暖……

    “我们现在住上了保温房,吃上了新鲜菜,每天还能吸上一小时氧。”驻守在世界海拔最高驻兵点——喀喇昆仑山神仙湾哨所的官兵在长途直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们今天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保障有力”。

    在过去30年间,人民解放军后勤保障领域最深刻的变革,是军事后勤供应体制的改革。从自成体系到三军联勤、从自我保障到社会化保障,我军后勤保障在面向市场的转变中朝着既定目标推进。

    武器装备不断升级换代

    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步兵到诸军兵种;从引进、仿制到国产、改进;从机械化到电子化、信息化、通用化……30年间,在一代代国防科研战线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不断升级换代。

    改革开放初期,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坚持走多研制、少生产、少而精的发展道路,按照“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重视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努力搞好技术储备。针对世界新军事变革不断深入和国家安全形势的重大变化,重点发展能够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的高技术武器装备。

    1998年成立总装备部和新的国防科工委,实现了对武器装备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系统全寿命管理。一批高技术武器装备陆续研制成功并配发部队,走出了一条以重点突破带动局部跃升,进而推动整体提高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道路。

    2007年初,中国自主研制生产的歼-10飞机公开亮相,标志着我国能够独立研制生产新型战机和武器系统。

    “如今,我国已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战装备、保障装备和电子信息装备协调配套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体系和独立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解放军总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目前,人民解放军已初步建成快速机动、立体突击的陆军装备体系,空海结合、适应近海防卫作战的海军装备体系,空地结合、攻防兼备的空军装备体系,核常兼备、慑战一体的第二炮兵装备体系,综合集成、一体化发展的电子信息装备体系。

    随着一批新型信息化作战平台、精确制导弹药、电子对抗装备陆续装备部队,人民解放军的威慑能力和实战能力不断增强……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