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4日
星期

不遗忘一个百姓 不漏掉一个百姓

——长治市以人为本创建文明城市
本报记者 刘建林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14    [打印] [关闭]
    太原一位领导到长治出差,进入长治市区,长治市城区区委书记王进军坐上了他的汽车。走了几分钟后,司机王师傅把抽剩的烟头顺手从车窗扔了出去。正在跟领导聊天的王进军说,请停一下车。车子靠边停下,他下车径直到马路中间把那个烟头捡了回来。上车后还不依不饶地批评比他年龄还大的王师傅:这么干净的街道你怎么能乱扔烟头呢。王师傅有些悻然,领导也有点不太自然。这是今年4月17日记者亲历的一幕,当时记者也在车上。

    在山西长治市,像王进军一样尽职较真儿的大有人在,时时刻刻用自己的行动建设和维护美好家园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潞城市店上镇赤头村60岁的大娘张林英就是一位。1993年张大娘的丈夫去世后,留下了两万多元的债务。15年来,仅靠种地为生还拉扯着三个孩子的张林英,硬是靠省吃俭用攒下的几分几毛还清了所有债务。孩子们都记得,她常常念叨的只有一句话:“当初借钱时,人家都出于好心,咱可不能干那昧良心的事。”

    长治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由于地处太行山之巅,有“与天为党”之说,史称上党。

    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英雄辈出。抗日战争时期,长治约有5万人参军,牺牲和被日军杀害4.6万人。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八路军总部长期驻扎于此,同上党人民一起,抗击日寇,浴血太行,成为民族精神的脊梁。长治市区的英雄中路、八一广场……数不清的路名、地名,至今还烙有深深的“红色”印记。

    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血总是热的。血乳交融、大爱无疆的故事,在经受过战争洗礼和太行精神熏陶的长治人身上一遍遍传说。

    让“好人”浮出水面,形成榜样和群体——长治市委书记杜善学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就是要在全市人民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构建现代文明,核心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我国唯一一位连续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首届道德模范,今年已80岁的申纪兰老人之所以闻名全国,她的身上凝结着长治人的共同特点。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因拧着劲要和男人实行“同样的劳动、记同样的工分”的申纪兰名响全国。难能可贵的是,从那时到现在,近60年的时间,很多诱惑始终没有让她离开农村。至今,申纪兰老人依然居住在平顺县西沟村,依然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老人。

    年近七旬的退休老人张树枝,14年风雨无阻义务清洗街头小广告,清除城市脸上的“雀斑”,没有人让他这样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擦亮了长治的一片晴空。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两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治民营企业家韩长安第一时间在全省建起了100多所希望小学。灾后,1200名来自四川映秀镇灾区的学生前来长治就读时,韩长安在前去迎接孩子们时说:“政府给我一碗水,我还社会一桶油。”

    君子之风,扑面而来——把这些当代“英雄”放进长治全市327万民众中间,普普通通,平平淡淡。

    不遗忘一个百姓,不漏掉一个百姓——以人为本、为民创建,是长治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宗旨。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长治市民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让文化降低“门槛”,为更多百姓享用。2007年5月,长治市投入58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农村文化低保工程”,送戏、放电影、送书,全市30多万生活在贫困地区农民的业余生活更为丰富多彩。

    相隔一年之后,长治又启动了城市文化低保工程。2008年春节前夕,长治市特邀中国京剧院等享誉海内外的专业艺术团体来长治演出,城市低保户凭手中的低保证就可免费观看。

    让百姓享有平等参保的权利,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特困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活干,这是构建和谐长治的一条底线。2007年年底,无论户口在农村还是城市,长治市所有企业和职工已全部参加社会保险。

    如今,长治全市村村都有了农村保健所,农民看病不愁。市委书记、市长的电话被公布,鼓励社会公众对身边的安全生产隐患及时进行反映和举报。今年国家下达“限塑令”后,长治市委、市政府向百姓赠送了两件礼物,一件是围裙,另外一件是环保袋。

    城市呼唤文明,文明浸润城市——在长治,争做文明市民、成为文明大家庭的一员,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最靓丽的风景线。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